佛说八大人觉经
(一部简略扼要对修行大有协助的经典)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语
在许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略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供给重要的开示。因而自己以为大乘修行人都要细心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乃至要常常背诵。本经的文字初看好像很浅显易解,但其间有些词句并不是很简单。笔者在此愿以自己所知对本经做文言之阐明,希望有缘读者能得到利益,也请各位先进多予指导!
二、经文的文言阐明
(一)经名《佛说八大人觉经》批注:
1.八:八条、八项。
2.大人: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人,即菩萨之义。
3.觉:觉知、了知。
(二)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诚意诵念,八大人觉。
◎是说作为一个佛弟子都应该常常致使诚意朗读此经。
(三)榜首醒悟:人世无常,疆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调查,渐离存亡。
◎这一段话是要修行者由对身心的观照而生出离之心。
1.人世无常=众生轮回六道之处(人世之义)都是无常,此中之全部都是改变不定,没有常住不坏的现象。例如众生有存亡、星球有坏灭与出世,人世全部都是无常,这是「真理」。
2.疆土危脆=指咱们所寓居的土地是风险又软弱之处,例如地震、水灾、风灾都会导致天翻地覆,居处受损,乃至人命不保。
3.四大苦空=指咱们四大所成的肉身有各种苦,有病苦、老苦、最终逝世而荡然无存。
4.五阴无我=人的精力身即五阴。吾人精力身的「能知效果」是无明梦想所生的虚妄觉知,其「所知效果」是曩昔在人界活动所积存于名色中的名、相、符号,属曩昔之暗影,咱们的全部认知效果便是外尘与咱们的五官触摸后,经由这些虚妄的能知与所知的「识」三者和合所生(又称认识心),三者缺一不行,也没有任何一个可作为主,故说五阴无我。也便是咱们精力身的认知效果并不是来自一个作主的「我」。
【注:真实的我是诚心(如来藏),众生因无始无明遮障诚心,故不得而知。】
5.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此指人的身心、肉身有生有死,心念改变不断,但这些都是虚妄无实、都是缘由和合梦想所生,非有操纵。
6.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妄心是全部身、口、意造恶之源,身体是罪恶的同路人、是妄心造恶的爪牙。
7.如是调查,渐离存亡=要常起如上之观照则可生出离心,逐步超逸存亡轮回。
(四)第二觉知:多欲为苦,存亡疲惫,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安闲。
◎这一段话是要修行人削减愿望。
1.多欲为苦=愿望太多是苦的原因。
2.存亡疲惫,从贪欲起=众生在人世轮回存亡,如走马灯不休止的疲惫,首要原因是贪欲。
3.少欲无为,身心安闲=削减五欲之寻求,干事无所求、无所得(无为之义),如此则身心安闲、不被五欲所捆绑。
(五)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加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这一段话是要咱们知足守道,以修法身慧命为终身尽力的方针。
1.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加罪恶=人的妄心是得寸进尺,为了满意此贪求之心,人只好尽力寻求工作,乃至违法乱纪,增加造恶业的时机。
2.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一个大乘修行者就不如此贪求,他对自己之全部感到知足,即便物质疲乏也会安心于自己的道业,专心只以修空观了脱存亡为尽力的方针(即以法身慧命为重,人世的工作随缘即可,不用太执着)。
(六)第四觉知:松懈掉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这一段文字是开示咱们要尽力修行,战胜各种心的妨碍以得摆脱烦恼。
1.松懈掉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人若懒散不尽力进步则会蜕化,故修行人要常常做精进之行以破除各种心里烦恼的苦楚(恶事之义)。
2.摧伏四魔=四魔指四种心里的妨碍,此即病魔、死魔、烦恼魔与五阴炽盛魔,阐明如下:
(1) 病魔=即对病苦的烦恼。肉身无常,如机器会老旧、会变坏,要如此观。当病苦发生时就要看医生,心不诉苦烦躁,要安然面临,也要适度养身(摄生)以削减病苦的发生。
(2) 死魔=即对逝世的惊骇。人都是惧怕逝世的,逝世是人类心里的隐忧,尤其是年迈的人。对逝世的问题,修行人有必要有办法战胜。例如常观照肉身无常、有生必有死、死又再生、不足为虑。
又例如,常想此生依佛菩萨,往生必蒙佛菩萨之摄受,或生净土、或生善道,不用惧怕。又例如,可发大愿常住人世渡生、修习不死虹身。总归,修行人对逝世的问题有必要有所准备,长时间观照修持以得摆脱心里的烦恼。
(3) 烦恼魔=众生因五毒心造诸恶业,贪着世法,因而各种烦恼打乱身心,或为本身、或为家人、或为工作、或为爱情、或为金钱,红尘俗事多生烦恼、心不得清净,修行人有必要设法战胜以得清净心,如此才干入三昧修行。
抑制之法甚多,如「观无常苦空,金钱功利乃至全部友情终必化为无有」。又可「观缘由」,人世诸法皆缘由和合而有,缘尽则坏。也可做「如幻观」,观全部法如梦境不实,金钱功利起灭如电,不用执着、不用为其生烦恼心。
(4) 五阴炽盛魔=这是五阴过盛所起。例如好色之徒,目睹男、女美色则心起烦躁不行中止,此类目睹色相而过度贪着即「色阴炽盛魔」。又例如,耳贪美声(如女人娇柔之声、别人赞许之声)、鼻贪好香、舌贪甘旨(如为贪口味而处处找美食者)、身贪滑腻之觉受等,当耳、鼻、舌、身四种感官面临尘境若生起太激烈的贪爱,则是「受阴炽盛魔」。
若常常梦想不止,面临工作或境地之时起过度之想,致使忘却修行之正事,此即「想阴炽盛魔」之属。「行阴炽盛魔」是指想法激烈。例如常起恶想法、起害人之念、起谩骂之念、起贪念等,这些恶想法由心里生起不能抑制,则属行阴炽盛。所谓「识阴炽盛魔」,此即激烈的回忆不忘。例如有人骂你则毕生回忆不忘,乃至常常提起此事,这类即属识阴炽盛。
总归,五阴炽盛魔是过度激烈的执着所引生,其结果是自己遭受苦楚乃至损伤别人,修行人要当心克己。
3.阴界狱=自心要观照以出离烦恼苦楚的昏暗而入安闲光亮的境地(即心摆脱之义)。
(七)第五醒悟:愚痴存亡。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加才智,成果辩才,教化全部,悉以大乐。
◎这一段文字是开示修行人,要尽力修慧以渡众生的愚痴。
1.愚痴存亡=愚痴无智是众生轮回存亡的原因。
2.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加才智,成果辩才,教化全部,悉以大乐=大乘修行者心中常忆想,要多学习、多听闻有利益上求下化的知见以增加自己的才智、以成果自己说法渡生的辩解才干,如此才干教化众生使得全部才智,也可使众生远离愚痴而得大乐。
(八)第六觉知:贫穷多怨,横结恶缘。菩萨施舍,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伪君子。
◎这一段文字是开示咱们要施舍救助。
1.贫穷多怨,横结恶缘=贫穷的人常常会自怨自艾,这种心态就很容易与别人不好而发生互相的恶缘。
2.菩萨施舍,等念怨亲=菩萨对贫穷的人要做施舍资产等,且做施舍时要以相等心。对怨家与亲人要以相等的心念对待(即不行以亲人给予施舍,怨家、对头则不给予施舍)。
3.不念旧恶,不憎伪君子=在施舍之时,对曩昔曾作恶的人不行起忆想而不给予施舍,也不行厌烦现在作恶的人而不给予施舍。
(九)第七醒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自愿落发;守道洁白,梵行高远,慈善全部。
◎这段文字是要修行人不行贪五欲而染世乐。
1.五欲过患=五欲是指人的五官面临尘境时,心中起贪爱之念。也便是目睹美色、耳闻妙声、鼻嗅香味、舌尝甘旨及身体触摸滑腻境地等,对这些境地心起贪爱便是五欲之义。众生贪五欲则对尘境不舍、不能脱离三界轮回,且因为贪五欲会做作各种恶业,成为烦恼苦楚之因,因而说五欲有许多过错与祸殃。
2.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咱们虽是尘俗之人,但也不行贪染人世人的各种欲乐,不然就不是修行人了。
3.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自愿落发=三衣是落发人所穿的三种衣服,榜首种是平常穿的「中着衣」(梵语安陀会)、第二种是作法事所穿的「上衣」(梵语郁多罗僧)、第三种是「大衣」(梵语是僧伽黎),是作大法会或见贵宾时所穿。此三衣别离由五条、七条、九条(可多至二十五条)所制成。瓦钵法器是落发人吃食、饮水与作法事所用的器物。
这一句是说,修行者要常忆想落发之事,有机缘则要落发修行。这是对有机缘落发之人而说,若立志以白衣居士渡生之人,则要行「心落发、身不落发」之法,对亲情与爱情之缘由要了断并修如幻观,观诸法如幻、心出三界。
4.守道洁白,梵行高远,慈善全部=修行人要心坚决守戒不犯,身心洁白无染无垢,也要常修清净之行(梵行之义),对全部众生都要慈善不行以有别离心。
(十)第八觉知:存亡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全部,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究竟大乐。
◎这一段话是要修行者发大慈善心普渡全部众生。
1.存亡炽然=众生轮回存亡之苦如火焚身(焚烧身体)。
2.苦恼无量=众生在六道轮回苦恼繁复不行胜数。
3.发大乘心,普济全部,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究竟大乐=菩萨体悟众生存亡苦及烦恼多,因而生起渡生之心(即大乘心),发心救助全部众生,发愿为渡众生之苦不吝支付全部价值,要使众生都能了脱存亡轮回之苦,终成佛道、安住大乐之中。
(十一)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醒悟。精进行道,慈善修慧,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存亡,度脱众生。曾经八事,劝导全部,
令诸众生,觉存亡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
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存亡,常住高兴。
◎这是本经的完结,包含修行的次序及修本经的利益。
1.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醒悟=以上这八条经文便是诸佛与菩萨等大乘圣人所醒悟之事。
2.精进行道,慈善修慧=要尽力精进,行上求下化的菩萨道,且要起大慈善心,并要修习空观的才智以了脱存亡。
3.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要先求悟空性了存亡(法身即空性之义)。此称为「入摆脱门」。
4.复还存亡,度脱众生=菩萨不永住涅槃,为渡生而出涅槃进入轮回存亡的人世(注:一般是依本尊法修成金刚心菩萨,以神通力渡各道众生)。此称为「出菩提路」。
5.于念念中,灭无量罪=因为阿赖耶识中的识种生灭不止,故称为「念念中」。这句话是说:佛弟子常诵《八大人觉经》则得佛力加持,可消除阿赖耶识种子中的各种业障。
6.进趣菩提,速登正觉=菩提是醒悟之义,众生要修般若以证菩提,各种不同层次的众生所修、所证皆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为「发心学佛」,所证菩提为「初地菩萨」。初地菩萨的般若是「空观」,所证菩提为「了脱存亡不退菩萨道」。又例如,八地左右菩萨所修般若是「如幻观」,其所证菩提为「知诸法自心现量」。
等觉菩萨所修般若为「无上正等正觉」,所证菩提为「空有不贰」。妙觉果位以上所修般若为「无上正等正觉」,所证菩提为「众生本具空如来藏的四智」(即大圆镜智、相等性智、妙调查智、成所作智等),也便是所修般若同等本觉。这一句话是说:常诵《八大人觉经》则会成果各种般若,逐步证到各层次的菩提,且很快会证到无上正等正觉(本觉四智)。
7.永断存亡,常住高兴=永远了脱存亡轮回,常安住于佛的无上法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