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佛说八大人觉经》
药师山紫虚居士
前语
多年以来,笔者就读诵此经,也会背诵。但并没有很注重它,最近一两年来,我才深入领会到此经的重要性,此经本文共八条,才二百二十八个字,加上前后文总计也只需三百四十个字,尽管文字少,但笔者以为这是一部能够由修行中去真实实践的经典,不像大部份佛经那么难以修持。例如《般若心经》,字虽不多,但要修行其间所说的「空性」、「三观」等,就适当困难。又像《金刚经》,只算一部很小的经典,但要修到诸法如幻,与破全部相,那也不是简略的事。而《佛说八大人觉经》中的开示,主要内容为:
1. 无常
2. 少欲
3. 以慧为业
4. 精进修行
5. 广学多闻
6. 施舍救济
7. 梵行高远,慈善全部
8. 发大乘心
这些内容在「实践」上是能够做到的,或许不容易做到非常满意,但至少能够做到适当程度。故笔者以为此经是菩萨道修行者有必要去实践的一部经典。曾经笔者已经在《药师山通讯》上宣布此经的文言批注,在本文中,笔者再做一些弥补。
二、最近读此经的心得
(1)人世无常,学佛的人大多都知道国际全部工作皆无常的道理。人世没有一件事(指有为法)能够永久坚持不变,没有相同东西或一件工作是永久归于你的。它们都会改动,由于无常是全部人世法的特质。因而,关于在自己身边的东西或工作,咱们要爱惜它、善待它,不然无常到来,这些东西或工作或许就不在了。例如:孝顺爸爸妈妈要做好,不然爸爸妈妈无常敏捷,想孝顺就来不及了。总归,对人世全部工作要观「缘在善待,缘尽祝愿,不行黏着」。
(2)「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中,「四大」指人的肉体,「大」指遍及性,例如:「地大」,指巩固的性质,此性质很遍及,故称「大」。以现代的名词来说,就好像「硬度」,它是物质,遍及存在的性质。仅仅「四大」的「大」比人类、动物、硬度这些名词的遍及性「更遍及」罢了。至于「五阴无我」的五阴是指五种肉眼所引生的「认识心」,这些认识心都是尘根识缘由和合所生,没有哪一个条件可独自成果此事,故称「无我」。
(3)经中第三觉知,开示修行人要以才智为业,也便是要以「法身慧命」当自己心中的真实工作,修行人持一部经或念一句佛号,其所得福报不行思议、永不消失,直到成佛尚在。而人世工作,只满意此生之愿望,故只需随缘,缘在「深心」善待、尽力工作,但心不黏着。缘若不在,则不强求、不贪着。
(4)第四觉知中的「摧伏四魔」,指咱们对病苦、死苦、烦恼苦及五阴炽盛苦所生的身心妨碍。这四个问题只需依释教精进修行,才得处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例如:对「逝世」的苦楚、惧怕,咱们能怎么?只需事前精进修行,才有时机得免受此苦,例如:往生之际由南无阿弥陀佛接引至西方极乐,或以甚深禅定摆脱,使神识不受中阴之苦。
(5)第五醒悟是指众生皆愚痴不明,衍生邪见、恶见,故佛弟子皆要多闻佛之教法及有利众生的人世法,以增加众生的智能、消其愚痴。
(6)第六醒悟中,本师佛开示贫穷的人很辛苦,咱们要施舍资产给他,以助他一臂之力,施舍的心要尽量做到「相等」,不管所施舍对象是亲朋、外人、好人、坏人等。
(7)在第七醒悟中,修行人要「梵行高远,慈善全部」。也便是自心要常常坚持「清净心」,此包含守人世品德、法令、戒律等。要心恒坚持「慈善全部众生」的心,绝不行作违反慈善心的身口意诸行。
(8)在第八醒悟中,释尊要佛弟子发大乘心,普济全部众生。要随时记住「愿使众生离苦得乐」,要做到这一点也要尽力修行,才有才能去完结,不然仅仅「空愿」。
三、定论
有爱好的读者可在《药师山通讯》中找到本经的文言批注。此经不止于了解罢了,更重要是「实践」,咱们要以无常、少欲、法身慧命、精进、多闻、施舍、守戒及发大乘心,作为咱们修行与渡生的「辅导者」。日常全部行事作为、起心动念,都不能违反这些准则。这八个辅导准则要牢记于心,要做到「随时提起」,就好像一把「随身白」,可斩全部黏着、邪见、恶见、松懈、自私等不良心念,尽力观行,久之当可成果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