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教师: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非礼之礼

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非礼之礼
  蔡礼旭教师
  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非礼之礼。貌同实异的工作太多了,咱们要会明辨,行善才会行得正确,不然很可能是以好心行了恶事。
  “非信之信”。你容许他人,好像是守信,可是那件事是诈骗其他人的,就对错信之信。信与义合作才是真实的信。若非真实的信义,你还恪守,便是助纣为虐,就对错信之信,一定要会判别。
  “非慈之慈”。看起来很慈善,对人和和气气,这是《论语》说的“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指所有的人看他都很顺眼,连坏人看他都很顺眼,实际上他是个不能明辨对错的人。孔夫子说这样欠好,看到每个人都不开罪,看到坏的行为也视若无睹,把社会的对错善恶都混杂了,这样的人是“德之贼”。所以,面临伪君子要能正派地责备奉劝,才是读书人的气魄。假设你对每个人都很仁慈,让伪君子、或许你的孩子,由于你的慈反而做了许多坏事,而你都没有阻止,便是“慈善多祸患,便利出下贱”。你的宽恕让人家有隙可乘,是没有才智的宽恕,所以对错慈之慈。
  “非礼之礼”。咱们要能判别,对人恭顺的动机是什么?假设是为了一己的私益,这就不是真实的礼貌,而是还有意图。
  所以,善恶要会分辩,分辩清楚之后,善要活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