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蔡礼旭教师
“凡出言,信为先”。要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流芳百世的人,肯定都做到了言行一致。《论语》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正人很怕讲出去的话,自己做不到,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不能简单开口,不能简单许诺,必定要确认自己能做到再容许,不行逞强。而现在的人却很简单“轻诺”,马马虎虎就容许他人、容许小孩,届时才后悔莫及。
曾参的妻子有一天要出门买菜,孩子吵着要跟她去,她就对小孩说:“你不要吵,不要跟我去,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就不吵也不跟了。成果她从商场回来,看到曾参正在磨刀準备杀猪,就很严重地跑过去说:“我是跟孩子恶作剧,哄哄他的,怎可确实?”曾参对他妻子说:“假设你骗了孩子一次,或许你这一辈子讲的话,他都不会再信任,所以仍是要依照你的许诺去做。”所以,为人爸爸妈妈要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人往往在很快乐的时分就会随口许诺,如此很不恰当。比如许多大人在打麻将的时分,不管孩子要什么,都会说:“好,给你!好,去吧!”今后孩子就知道了,打麻将的时分是要东西的最好机遇。这样孩子学到的不是厚道,而是察言观色。
明朝有一位大学识家宋濂,幼时家贫,没有钱买书,曾向一个大户人家借书。大户人家有点儿高傲,借给他一本很厚的书说:“借你十天,届时要偿还。”成果到了第十天,正好下着很大的雪,主人觉得他必定不会来,但宋濂仍是冒着大风雪準时把书送还来了。主人很感动,就对宋濂说:“咱们家的书,你随时可以来借。”所以,建立了信誉,对自己会发生非常大的助力。
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季札,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途中通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约请他用餐。在进餐的过程中,徐国国君一向盯着季札腰间的宝剑,季札从国君的目光中,知道他很喜欢这把宝剑,这便是“视思明”,看了就理解了。可是依照礼仪,代表国家出使有必要佩带宝剑,所以他心里想:“等我完成任务,再将这把宝剑送给国君。”后来他出使鲁国回来,又通过徐国,準备把剑送给徐国国君,成果徐国国君现已逝世了。所以季札就到国君的墓前行礼,行礼之后,就把他的宝剑挂在墓边的树上。他的家丁看了,就对他说:“主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并没有容许要把剑送给他,纵使容许要给他,他也已通过世了,所以没必要把剑挂在那里。”季札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意思是说我的心里现已想要送给他了,怎可由于他死了而违反我心里的许诺!古人的信誉现已守到了起心动念的层面上了。
听到这个故事,我自己也觉得很羞愧,有时失期于人,第一个想法还想要怎么去解说,比起古人还有一段距离。但正由于有距离才会有前进,咱们要不时去领会圣贤人做人的居心跟尺度,天然就能“德日进,过日少”。咱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起心动念,当具有这样的情绪时,就能与圣贤们感应道交。
东汉时代有个人叫郭伋,他的德行很好。他担任地方官时,去民间巡视,有一群孩子跑过来对他说:“大人,您下次什么时分再来?”他就大致算了一下时刻,然后对孩子们说,何年何日会再到此地来。当郭伋又到这个地方时,比跟孩子们约好的时刻提早了一天。郭伋就跟家丁讲:“咱们今日不能进去,由于会失期于孩子。”所以,郭伋就在郊外的野亭子里过了一夜,隔天才进城,而那些孩子正在那里等他。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纵使是小孩,他也不愿意失期于他们。所以,光武帝称他是“信之至矣”,即他的信誉现已到达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