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教师:学夫子要从夫子的心境去契入、去效法

学夫子要从夫子的心境去契入、去效法
  蔡礼旭教师
  咱们学夫子要从夫子的心境去契入、去效法,举了许多《论语》傍边的语句。相同的,咱们学《弟子规》、学其他经典亦如是。咱们在修学的进程,记住夫子讲的举一要反三,这个三不是一二三的三,我国古圣先贤三、六、九是多的意思,便是要举一反多。最好能举一反全部,这是最好,一是心态,全部是全部的言语行为。咱们知道恭顺的重要,一就得到了,有一分恭顺心就能对全部人恭顺,便是全部。其实修学的路途,肯定不是说学一本经典就才会一本经典,咱们能从底子的心境去力行、去契入,一经通全部经都通。为什么?你从一经傍边,全部古圣先贤的立身处世的心境,你都领纳在心中。你再去翻《论语》,再去翻《孟子》,那是跟孔孟这些圣人志同道合,一看你就理解他们的意思。所以修学不要贪多,要一步要学到扎根,就如同挖井相同,一口井要挖究竟,挖到水源;一本经要能扎到心肠上去。那一口井通了,它跟全部的水源都通,这本经也是相同,一经通了,跟五千年圣哲人的心境,神交古人,这才叫善学。
  咱们往后读《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那是什么心境?不能只看到动作,那是不忍心爸爸妈妈做错。只要全神贯注帮忙爸爸妈妈改正,绝不把爸爸妈妈的过错放在心上,他才干“怡吾色,柔吾声”,没有这种心境,这样的情绪做不出来。大舜心中只要爸爸妈妈,只要怎样成果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有任何过错,都是检讨自己做得不够好。街坊要来责备他的爸爸妈妈,他都去阻挠,不是我爸爸妈妈的错,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样的心境能到达,咱们的德行能成果,乃至所以咱们后代几千年后代的福分都能成果。
  刚刚举了几个语句,其间咱们最了解的,夫子刚好从朝堂回来,家里说马廄(马房)失火了。夫子马上说“伤人乎”,有没有人受伤?夫子是重义轻利,他期望他这些家里的人不要受伤,丢失一些资产没有关系。所以是问人,没有问马,那或许一匹马都不知道多少钱,这是处处帮人的安危考虑。汉朝有位忠臣叫丙吉,他是个名宰相。当时分他当宰相,有一次微服出巡,通过一个当地,遇到当地产生打斗,打架,并且出人命。有人说宰相,那儿出人命了。成果丙吉点点头,没去管,就接着走。走了没多久,看到一只牛躺在路旁,如同很疲累的姿态,如同生病了。丙吉马上去了解状况,把它的主人找来,问这只牛怎样搞的,是不是得了瘟疫?主人说刚刚它太狡猾,我追了它良久,要打它,它跑得气喘吁吁,它没病。丙吉听了说那就好,接着又去持续赶他的路,处处看看了解整个公民的生活状况。
  他的这些干部就在那里摇头,古怪,人家夫子是问人不问马,咱们宰相是学圣贤之道,怎样问牛不问人?牛如同病了他要问,人死了他不问。你看还误解丙吉,闽南话说读到后背上去了,圣贤书怎样读成这样?所以有时分看外表是看不到实在的品德学识。丙吉笑一笑对他们说,今日我是宰相(就像现在行政院院长、像总理这么大),假设一个镇、一个县的一个工作,我每个都去干预,那不就搞得全部这些行政人员都鸡犬不宁了吗?已然有当地的爸爸妈妈官,那就让他去决议就好了,我去了,不是增加更多不必要的那些烦恼,或许不必要的那些閑话了吗?乃至我去的时分,或许那个当地他们也都秉公处理,我去了之后或许都要丢乌纱帽了。这都是情面练达,宰相不是小事都管,宰相是抓决议计划,抓影响全国公民的这些重要决议的,各个当地自有他办理的这些行政官员。所以他是融通这些道理。可是为什么去问牛?假设一只牛得了牛瘟,瘟疫,它会很快传染给其他的牛,牛假设团体生病了,老百姓就没饭吃了。假设是这个状况要从速处理掉,否则会影响,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他的考量都是为了广大公民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