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雲居士: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上)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上)


药师山紫云居士


前语


笔者前期译《大日经》时只阐明十缘六句是修行的进程,没有具体阐明,愿今天能略知一二的阐明。


(1)十缘


十缘是指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花、旋火轮。十缘是大乘密法修本尊及渡生的进程,最终由本尊修成一个佛身。自己的前行功课如须具清净心、有渡生愿、并得佛力加持下可修本尊。本尊会进入一些境地,应如是观、如是修、以不贪、不执着、不放逸、不攀缘为戒律。由此能够学习渡生、入空性、住空起相用种种改变,包含了三观的修行。这是大乘不行思义的成果,小乘及学者无法证到。


(2)六句


六句即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逐步大乘生句。六句是由十缘法本尊成果为庄重佛身相时,对佛的一种赞赏。无法用人世词,只能以六句赞赏其实在如此的成果。


(3)积德行善成果


由十缘法本尊修成佛身相时,此刻满意具足指空性、渡生成果,其积德行善包含了福成果、慧成果、佛身庄重成果、阿阇梨成果。


下文由经中叙出修本尊时与十缘闪现时,须以清净心且发大悲心,用各种便利法渡生,由此入法界及其他疆土国际,唯有如来能穷此十喻。此刻进入法界不行思议幻。最终理解本尊、空性,修成佛身具有全部种智,是要渡法界全部众生的修持。愿同修及有缘群众参阅并感恩佛的教训及一行阿阇梨大师的阐明。


经云,隐秘主。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深修调查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灵通作证。甚至照实遍知全部心相着,是略答前问中修行句也。如下文万行便利中。无不藉此十缘生句净除心垢(修清净心)。是故当知最为旨要。真言行着特宜留意思之。……(须有渡众生的愿,由真言三密加持法,以十缘现象除心垢。此刻以全部相皆虚妄,不行有执着、贪法的心)且如行着于瑜伽中。以自心为感佛心为应(修本尊)。感应缘由。实时毗卢遮那。现所喜见身说所宜闻法。然我心亦毕净。佛心亦终究净(因心清净、本尊相应,于定中得毗卢遮那开示教训,修全部种智)。若望我心为自。即佛心为他。今此境地。为从自生耶。他生耶。共生无因生耶。以中论种种门观之(即三观,空观、假观、中观)。生不行得。而形声仿佛便是法界。论幻即幻。论法界即法界。论遍全部处即遍全部处。论幻故名不行思议幻也。(进入渡生时要如是观,如是修)。


复次言深修者。谓得净心已去。从大悲生根。甚至便利终究。其间逐个缘起。皆当以十喻观之。由所证转深故……直示娑婆国际已有无量无边差别号。又况无尽法界中逗机便利。何可尽头(如此依佛教训,逐个国际,逐个各道中觉知全部无可尽头)。


今行者于一念净心中。灵通如是尘沙四谛。空则终究不生(空性现光不现相,属空观修行办法)。有则尽其性相(相闪现,属假观修行办法)。中则举体皆常(中观则是内观良心,外观本尊,体性常在)。以三法无定相,故名不思议幻(用三观办法修持最终互用,随众生缘由入法界,现各种相名不思议幻)。如四谛者。余全部法门例耳。是故唯有如来。乃能穷此十喻。达其源底。此经所以次无垢菩提心。即明十喻者。包含一直综该诸地。既触缘成观。不行纬说(菩萨道50阶位。最终十个果位修行者应了解十喻修行境地,地指心的状况,也表明心的阶段)。今且依释论明其大归耳(今依佛的教训理解本尊成佛其实修道理)。


(一)十缘又叫十缘生句法


今且依释论。明其大归耳。经云。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花旋火轮。


◎今且依释论,明其大归耳,经云,云何为十:由十缘句的修证进程认知,能够入法界渡生,入空性及可成果佛身、佛心,但须不执着、不生疑、不骄慢。


‧大归:归入空性,成果佛身佛心。


‧云何为十:乃指1.幻 2.阳焰 3.梦 4.影 5.干闼婆城 6.响 7.水月 8.浮泡 9.虚空花 10.旋火轮。指修本尊有十种境地中某一种现象呈现,皆是修行进程。


(1)幻:幻即不实在的现象


1.众生以神识轮回时,人界觉知神识,神识无法有实体的众生,此种感觉即曰幻。


2.佛菩萨大悲心,为渡众生也变幻各种身相,此为由空性闪现的佛身是实相,以变幻之佛身渡生也叫幻。


甚至云何为幻。谓如?术药力。能造所造种种色像。惑自眼故见稀有事。曲折相生来往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赋性净故。如是真言幻。持诵成果能生全部者。佛说药力不思议。如人以药力故。升空隐形履水蹈火。此事非诸论师等。能树立因量出其所由。亦非可生疑。谓定应尔或不该尔。过如是筹度境地。唯亲行此药执持行用者。乃证知耳。又如药术缘由。示现能造所造种种色像。虽于众缘中逐个谛求都无生处。而亦五情所对明晰现前。虽曲折相生。来往十方。然亦非去非不去。是事亦非筹度思量之境。


◎云何为幻。谓如?术药力。惑自眼故见稀有事:幻是什么?就好像以咒术及药力,利诱障碍眼所见一些不行证之事。


◎曲折相生来往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但众生轮回,以自心业力轮回时,不是自己去与不去的问题。


‧曲折相生来往十方:指轮回,轮回是由自心业力,由此构成各道众生。


◎何以故赋性净故。如是真言幻。持诵成果能生全部者:为什么以清净心修持真言入如幻三昧时,则因持诵真言,能够变幻各种相入各道渡生。如因需佛身渡即现佛身,需菩萨渡即现菩萨身。


‧能生全部者:由空性中现各种相,指变幻各种相,如光中化佛很多亿之佛身。


◎佛说药力不思议。如人以药力故。升空隐形履水蹈火。此事非诸论师等。能树立因量出其所由。亦非可生疑:佛说以药力办法入如幻,此药力也是不行思议。如人以药力,神识就能够升空、隐形、蹈火,此种是戏法,不是佛菩萨在法界渡众生之事。经论师说出其所由之理论,一般人不生疑问。


◎谓定应尔或不该尔。过如是筹度境地。唯亲行此药执持行用者。乃证知耳:修行定中是如此或不该如此,只需通过此修行境地时,以持咒或以药办法是能够证到。


◎又如药术缘由。示现能造所造种种色像:又如以用药办法持咒修行之缘由,亦能现出各种相。(如:吗啡、麻醉)。


◎虽于众缘中逐个谛求都无生处。而亦五情所对明晰现前。虽曲折相生。来往十方。然亦非去非不去。是事亦非筹度思量之境:须逐个解开众生全部过往昔缘由,才干入空性,所以定中所现此相非空性实相,此相是希望,由名色中过往昔对众生五情之执着闪现的相会现出。因而过往的缘由会使众生轮回,非本身去与不去,此种是闪现出名色中业力指引下的相,不是第六识能够幻想出来的。


释论云。佛问德女。比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也。又问外有不。表里有不。从先世至当代。当代至后世不。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皆答言不也。佛言。汝颇见识幻所作伎乐不。答言我亦见亦闻佛言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女言。大德是幻相法尔。虽无底子而可闻见。佛言。无明亦如是。虽非内有甚至无生灭者。而无明缘由。诸行生。若无明尽行亦尽。甚至广说。今此真言门。喻持诵者亦复如是。如下文广说。依三密修行。得成全部独特不思议事。虽逐个缘中谛求终究离于四句。法尔如是。不异净心。而安闲神变仿佛不谬。此事亦非诸大论师等。聪辨利根者所能丈量。独有便利具足得成悉地者。自证知耳。


◎释论云。佛问德女。比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释尊问德女,你对如幻中做幻事的观点为何。


◎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也。又问外有不。表里有不。从先世至当代。当代至后世不。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皆答言不也:如幻渡惹事有内、有外、有表里吗?从曾经到现在,变幻所作渡生者,事会有生灭,不是确有一个法是幻所做的吗?德女答:不是如此。


◎佛言。汝颇见识幻所作伎乐不。答言我亦见亦闻佛言若幻空欺诳无实:佛问德女:你听由如幻法所做的渡生法吗?德女答:我知道。释尊言︰若如幻说空是哄人不实在事。


◎云何从幻能作伎乐。女言。大德是幻相法尔。虽无底子而可闻见:此段阐明佛的如幻渡生与众生带业的幻身是不同的。


◎佛言。无明亦如是。虽非内有甚至无生灭者。而无明缘由。诸行生。若无明尽行亦尽。甚至广说:佛说无明即如是,无明虽不是自己本具有(众生自己具有体性、空性),因无明无来由第七识(行)而生灭……生老死,修行逆观至空性者即了知无明。无明由是十二缘由而有生老病死轮回。观破无明则修行亦到最终,即可证空性、了知众生本具有的体性。今乃广说十二缘由法,十二缘由是无明、行、识、名色、入、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个锁链。


◎今此真言门。喻持诵者亦复如是。如下文广说。依三密修行。得成全部独特不思议事。虽逐个缘中谛求终究离于四句:说此真言门修行时,持诵咒语即须了知如下之阐明。依三密修行会有不行思议事。修行进程中解开过往昔与众生所结的结,由此离于知道心,以求空性诚心。


‧逐个缘中:须免除往昔与众生所结各种善缘、恶缘。


‧谛求:证空性。


‧离四句:离知道心。


◎法尔如是。不异净心。而安闲神变仿佛不谬:修真言三密加持,本如是与清净心有类似之处,即具有不行思议之才能。由此本尊受佛力加持可安闲神变,即以如此办法渡生,不会有错。


◎此事亦非诸大论师等。聪辨利根者所能丈量:不是各种论师以人世聪辨利根能了知。


◎独有便利具足得成悉地者。自证知耳:本尊受佛力教训独有渡生的便利法,修行渡生到福慧满意具足,方可得成果,归于修行者的内证修行成果。


(2)阳焰:此段是阐明阳焰喻是一个现象,非实在的空性。修行在知道心时,现出是妄念,非实在性。若有观到诸佛海会无尽庄重,也是佛力加持非自修,若以此为傲,有所别离心,无法入空性。空性的心是无执、无法执、无别离,只需光亮无量。


经云。复次隐秘主。阳焰性空。彼依世人希望建立。有所谈议。如是真言相。唯是化名者。释论云。以日光风动尘故。原野中动如野马。无智人初见之为水。众生亦尔。结使烦恼日光。动诸行尘耶忆想风。于存亡原野中转。无才智者。谓一相为男。一相为女。复次若远见之。谓认为水。近则无水相。如是远圣法者。不知无我及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想等。若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希望尽除。此经意云。如世人远望原野。远望之者。徒见此炎。炎之相强立化名。求其实事都不行得。故云希望建立有所谈议也。如真言行者于瑜伽中。见种种殊特境地。甚至诸佛海会无尽庄重。尔时应作此阳焰观。了知唯是化名。离于慢着。转近心肠。则悟加持神变种种缘由。可是法界焰耳。故云如是真言相唯是化名。


◎经云。复次隐秘主。阳焰性空。彼依世人希望建立:再次隐秘主,阳焰为喻。空中有焰、有日光,仅仅现象。世人幻想以名词说现象罢了。


◎如是真言相。唯是化名者:若持咒以本尊渡生,并得佛力加持,此真言相,以真言渡生之相也是一个称号罢了。


◎以日光风动尘故。原野中动如野马:如日光、风动、野马阐明空性、第七识、第六识。‧日光:空性。


‧风动:第七识。‧野马:第六识。


◎众生亦尔。结使烦恼日光。动诸行尘耶忆想风。于存亡原野中转:众生亦如是,业障烦恼不见空性光亮。由第六、七识动念中,将业障流出,众生是由业障掌控,由此于存亡中轮回不止。


‧结使:业障。


‧日光:空性光亮。


‧行:第七识。


‧尘:第六识。


‧风:业障。


‧转:轮转、轮回。


◎无才智者。谓一相为男。一相为女。复次若远见之。谓认为水。近则无水相:没有才智众生有别离以男相、女相,有水、无水之阐明相状,此属知道心、别离心。


◎如是远圣法者。不知无我及诸法空:仍以有业知道心运作(非佛心),远离佛法,非佛之圣法,不理解空性(去我执及法执)。


‧远圣法者:远离佛法的修行人。


◎若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希望尽除:若以佛法修持入空性,了知实相(空性)时,此刻第六、七、八识之希望现已除掉。


‧种种希望:指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业障须尽。


◎此经意云。如世人远望原野。远望之者。徒见此炎。炎之相强立化名。求其实事都不行得。故云希望建立有所谈议也:此经教训之意,若一般人在修行时看见火焰,以称号称号,非真有其现实火焰,因而刻仍妄心所为,故一些希望由第六识,以名相而论说,非诚心闪现。


◎如真言行者于瑜伽中。见种种殊特境地。甚至诸佛海会无尽庄重。尔时应作此阳焰观。了知唯是化名:在本尊相应中,若有善境地,如诸佛海会无尽庄重,仅仅些现象、名相,如阳焰观念,不是自己修出实在的境地。


◎离于慢着。转近心肠。则悟加持神变种种缘由。可是法界焰耳。故云如是真言相唯是化名:修行者不能够骄慢,若心已清净近空性,由佛力加持现出各种神变相,也是法界中的一些现象,也是由以真言修行之相现出,仅仅一些名相罢了。


(3)梦:此段阐明修行人渡众生时观如梦,于梦中解众生苦乐、无忧恐惧。入空时,心现光亮无量心,没有时刻空间并自修实相成佛身。由空起相用时,亦如梦中行。修行人到此不行生疑,亦不行执着。


经云。复次隐秘主。如梦中所见。昼日牟呼栗多剎那岁时等住。种种异类受诸苦乐。觉已都无所见。如是梦真言行应知亦尔时。释论云。如梦中都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觉亦复自笑。又如以眠力故。无法而见法。无喜事而喜。无嗔事而嗔。无怖事而怖。众生亦尔。无明眠力故。不该瞋恚忧怖。而生瞋忧怖等故。今复明此梦事不思议边。如梦中。自见住寿一日二日甚至无量岁。有种种疆土及众生族类。或升天宫或在阴间受诸苦乐。觉时但一念间耳。于觉心眠法缘由中。四句求之了不行得。而梦事照然忆持不谬。以一念为千万岁。以专心为无量境。此事非人世智者。忆度筹量能尽其原底。亦非可疑之处。独梦者亲证知耳。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梦。亦复如是。或顷刻间备见无量加持境地。或不起于座而经多劫。或遍游诸佛疆土。接近供养利益众生。此事诸众缘由中调查。都无所起不出一念净心。然亦别离不谬。此事谁能思议出其所以。然实独证者自知耳。行者得如是境地。但当以梦喻观之。心不疑怪亦不生着。即以普现色身之梦。作无尽庄重。故云深修十句也。


◎经云。复次隐秘主。如梦中所见。昼日牟呼栗多剎那岁时等住。种种异类受诸苦乐。觉已都无所见。如是梦真言行应知亦尔时:经中所说,隐秘主若定中如梦中,或白日剎那中的定中,觉知各类众生受各种苦或乐,出守时已无见。真言修行者应觉知定中如梦的众生。


◎如梦中都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像在梦中没有实事之事却认为有,悟时才知由自心所现,本无一物。


◎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得道觉时乃知无。觉亦复自笑:烦恼、怨气、业障于梦中有而执着。得道时醒悟诚心光亮而无一事,醒悟了知而欢欣。


◎又如以眠力故。无法而见法。无喜事而喜。无嗔事而嗔。无怖事而怖:自此以后,以定力超逸业力,以不执着心入空性,于定中觉知实相,法喜充溢、无瞋恨、无有恐惧、无倒置希望。


‧眠力:定力。


‧无法:以不执着心入空性。


‧见法:空性中现诚心、实相。


◎众生亦尔。无明眠力故。不该瞋恚忧怖。而生瞋忧怖等故:众生也是如此,因无明贪嗔痴业力掩盖,会担忧、瞋恨、恐惧。


◎今复明此梦事不思议边。如梦中。自见住寿一日二日甚至无量岁。有种种疆土及众生族类:入空性光亮,时有不思议之事,在定中自见神识常住清净、光亮中。知道各疆土及各类众生。


◎或升天宫或在阴间受诸苦乐:或定中入天界或阴间界,了知众生受苦乐之事。


◎觉时但一念间耳。于觉心眠法缘由中。四句求之了不行得。而梦事照然忆持不谬:醒悟入守时只需一念间,以此诚心入人世,出人世行事不会错,彻底明晰四句的实在义。


‧了不行得:彻底明暸。


◎以一念为千万岁。以专心为无量境:空性诚心现出无量光、无量境之相。此段阐明诚心空性是光亮、无量、无相之境,没有时刻及空间认知。


‧千万岁:无时刻。‧无量境:无空间。


◎此事非人世智者。忆度筹量能尽其原底。亦非可疑之处。独梦者亲证知耳:此境地非人世才智能够忆想、幻想,只需修行入定中能够亲自证之。


◎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梦。亦复如是。或顷刻间备见无量加持境地。或不起于座而经多劫。或遍游诸佛疆土。接近供养利益众生:以真言修行相应之境即如此,片刻间即见诸佛加持,于定中即过了多劫(因果、怨气、还账……),或游历诸佛国,供养或施舍以利益各道众生。


◎此事诸众缘由中调查。都无所起不出一念净心。然亦别离不谬:以上事由因与众生之缘而了知,由修行者的专心净心而觉知,且不行用别离心去别离。


‧别离:别离心,此心为知道心,用知道心即无法觉知法界、净土之事。


◎此事谁能思议出其所以。然实独证者自知耳。行者得如是境地。但当以梦喻观之。心不疑怪亦不生着。即以普现色身之梦。作无尽庄重。故云深修十句也:凡夫无法幻想其所以然,只需净心实修能够证之。修行者在定中觉知此是梦之事,心不疑且不执着,更能够由空性中现佛身作庄重之相,做全部法事。


‧不疑怪:不疑。


‧不生着:不执着。


‧普现色身之梦:现佛身庄重之相。


(4)影喻:此段阐明本尊由三密加持,于清净心自现时,即如镜中像。镜为清净心,像为本尊。二者缺一不行,特别以佛力加持使业障消除,更是不行不修。修本尊成果戒律,须不执着、不放逸、不攀缘。


经云。复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彼真言悉地。当知如是者。此中言影。便是释论镜中像喻。彼论云。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非天然作。亦非无缘由作。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故。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故。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故。何以非天然作者。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故。亦非无因者。若无缘由。应常有应常无。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所以故非无缘由。当知诸法亦复如是。以我不行得故。全部缘由生法不安闲故。诸法属缘由故。非自作。若自无。他亦无故。非他作。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过故。亦非无因。如先世业因当代善恶行缘。从是得苦乐。全部诸法必有缘由。以愚痴故不知耳。如少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今此真言门中。以如来三密净身为镜。本身三密行为镜中像缘由。有悉地生犹如面像。若行者悉地成果时。甚至起五神通。住寿久远面见十方疆土游诸佛剎。皆以此喻调查是事。从自生。他生耶。若谓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则众生未修行时。佛亦大悲相等。何以不令成果。若谓自若说行能得是果。何因调查三密净镜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则有二过。何以故。若谓我心为因。待彼众缘方得成果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为先无耶。若先有之。众缘则无所用。若先无之。众缘复何所用。然是悉地成果。亦复非无缘由。故智论镜像偈云。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不该如彼少儿妄生取着也。如作如是观故。行者心无所得。不生戏论故。曰应如是知。


◎经云。复次密主。以影喻。解了真言能发悉地。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彼真言悉地:隐秘主以影比方,以真言能够成果渡生之愿。如人于镜前而现面像,定中本尊自现面像即为真言悉地成果。此段阐明镜为心、面为本尊。


◎便是释论镜中像喻。彼论云。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非天然作。亦非无缘由作。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故。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故。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故。何以非天然作者。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以镜中像比方。镜中现像须有镜、有本尊。清净心如镜。修行者持三密加持使心清净,神识以本尊成果,当二者具有,即有镜中像闪现。若没有清净心,修持神识本钱尊愿力不行,二者缺一,均无法有自碰头像现出。故此文中说出镜与像之联系,本质是阐明定中自碰头像之意思。


◎像待镜待面。然后有故。亦非无因者。若无缘由。应常有应常无。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所以故非无缘由:清净心、本尊愿力二者具有,方有像。此为渡生愿力为因、佛力加持为因、自心清净为因,二者均可为缘。


‧有故:渡生愿力。


◎当知诸法亦复如是。以我不行得故。全部缘由生法不安闲故。诸法属缘由故:佛力加持及咒语之法,成果渡生法亦如此。因众生之苦、因菩萨慈善,本尊有愿力,有缘由故法生,缺一则无法而出。


‧以我不行得故:有执着的心即无法成果。


‧全部缘由生法:要有渡生心,佛力加持缘由即有法。


‧不安闲故:执着法的心即无法渡生。


‧诸法属缘由故:渡生的法须有缘由可学到。


◎非自作。若自无。他亦无故。非他作。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亦非共作以有二过故。亦非无因。如先世业因当代善恶行缘。从是得苦乐。全部诸法必有缘由。以愚痴故不知耳:修本尊三密加持是有缘由学渡生之法,众生苦乐原由自作、他作,有一起过错之因,不会没有原因。曩昔生之业而有当代之苦乐,当代善恶之因而有下世苦乐。全部苦乐必有缘由,因痴而不知。


◎如少儿。见镜中像心乐爱着。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本尊刚现出,即执爱着,如此失掉清净心,而请教才智人,心外求法,为修行成果者所不认同。


‧少儿:刚刚现出本尊。‧失已破镜:执着心、执爱、不清净心。‧求索智人:心外求法。‧得道圣人:修行成果者。


◎今此真言门中。以如来三密净身为镜。本身三密行为镜中像缘由。有悉地生犹如面像:在真言中修行,以佛的加持及修行者身口意之修持使清净心为镜,可现本尊像,此成果即本尊成果,亦为悉地生。‧本身三密行为镜中像缘由:心清净现本尊像。‧悉:成果。‧地:心生,指本尊成果。


◎若行者悉地成果时。甚至起五神通。住寿久远面见十方疆土游诸佛剎。皆以此喻调查是事:本尊成果,心清净会有五神通(缺漏尽),本尊即会入十方疆土礼拜诸佛,此为影喻比方,介绍本尊成果。


◎从自生。他生耶。若谓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本尊须由自心清净、佛力加持、自希望力,才有本尊成果。故有咒语、手印,外本尊加持得本尊成果,为三密加持修行的密意。


‧果:本尊成果。


◎则众生未修行时。佛亦大悲相等。何以不令成果:众生不修行,佛也是大悲相等心加持,为何众生本尊不成果?因本尊修行须包含自心清净,渡众生心及佛力加持成果,缺一不行。


◎若谓自若说行能得是果。何因调查三密净镜之身。求加被耶。若共主则有二过。何以故。若谓我心为因。待彼众缘方得成果者。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为先无耶。若先有之。众缘则无所用。若先无之。众缘复何所用:认自己自修即能成果本尊,那何要佛力加持,本尊及渡生要一起,为什么?修行中先修本尊再渡众生,如此无法修成。本尊自己先有愿,修持成果后再渡众生,那众生缘无所用。若自心无愿持咒修行,即便有众生缘也无法渡生。


‧共主则有二过:修本尊及渡众生二者须一起进行,若只修本尊而不渡生,那是无法修本尊。若只渡生不修本尊,将无有法可渡生。两者缺一不行,若只注重一边,都是过错,无法成果。(共:指众生;主:本尊、自心)


◎不该如彼少儿妄生取着也。如作如是观故。行者心无所得。不生戏论故。曰应如是知:定中观本尊时不行有执着心。修行者须心不执着、不攀缘、不放逸。


‧心无所得:心不执着。‧不生戏论:不攀缘、不放逸。


(5)干闼婆:此段阐明修本尊三密加持时,当有现出天宫、净土时,不行执着为本身成果,那是如空中楼阁,非本身成果,仍须努力。上根须了脱三界因果,会到佛疆土。中根入十方净土、边际土。下根入天宫、天界土。


经云。复次隐秘主。以干闼婆城譬。解了成果悉地宫者。释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廷行人收支。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目睹。而无实有。有人初未曾见。意谓实乐。疾行赴之。近而遂失日高遂灭。饥渴闷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复往趣之。甚至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行者亦尔。若以才智无我无实法者。是时倒置愿息。声闻经中。无此干闼婆城喻。又以城喻身。说此众缘实有但城是化名。为破吾我故。菩萨利根。深化诸法空中。故以干闼婆城为喻也。此中言悉地宫。有上中下。上谓密严佛国。出过三界非二乘所得见识。中谓十方净严。下谓诸天修罗宫等。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时。安住如是悉地宫中。当以此喻调查。如海气日光缘由。邑居严丽层台人物明媚可观。不该同彼愚夫。妄生贪着。求其实事。以此缘由。于种种胜妙五尘中。净心无所罣碍也。


◎经云。复次隐秘主。以干闼婆城譬。解了成果悉地宫者:以干闼婆城比方,阐明净土成果,亦包含边际土或天界天宫。


◎释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廷行人收支。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目睹。而无实有:早上日出时,城门宫廷均有人收支。正午时人歇息不收支,但可见城宫廷却没有人。


◎有人初未曾见。意谓实乐。疾行赴之。近而遂失日高遂灭:有修行人未见,心想见实相之喜乐,想快点成果,却由于有贪着之心,而看不到净土。


◎饥渴闷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复往趣之。甚至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修行人心贪着,如饥渴之人,所以将热气认为水快来了,以此为求之,最终仍无法见实相,自己因贪念无法达希望,只想歇息,不想再修行。


◎行者亦尔。若以才智无我无实法者。是时倒置愿息:修行者以人世才智观之,无我相、无法相入空无观念。若此刻以此倒置希望,所愿回净土均不成果,只需停在此处,无法前进。


◎声闻经中。无此干闼婆城喻。又以城喻身。说此众缘实有但城是化名。为破吾我故:修声闻小乘众生是没有佛国净土观念,以净土比方仅仅便利为众生罢了,但也是一个名相。此观念是破小乘的我执,不行执着有净土。


◎菩萨利根。深化诸法空中。故以干闼婆城为喻也:因菩萨入空性中现净土佛国。故菩萨修行会以干闼婆城为比方空中妙有之实相。


◎此中言悉地宫。有上中下。上谓密严佛国。出过三界非二乘所得见识。中谓十方净严。下谓诸天修罗宫等:于此成果疆土中修持,故言悉地宫。有三种根器的疆土国际。上根入庄重佛国净土、中根可入十方净土边际化土、下根可入天界天宫及阿修罗疆土。若了知密严佛国的疆土国际,有必要本身没有三界的因果。


‧出过国际:已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时。安住如是悉地宫中:修行者以上中下三种根器,持明成果时,即可安住三种不同疆土成果。


◎当以此喻调查。如海气日光缘由。邑居严丽层台人物明媚可观。不该同彼愚夫。妄生贪着。求其实事:用喻说修行,好像日光、气候、疆土、天宫、净土,各人物天然可现。与凡夫贪着想要于定中见之是不同的心。


◎以此缘由。于种种胜妙五尘中。净心无所罣碍也:因修行者根器不同,清净心现出各种殊胜微妙不同的现象,心中无所挂碍,能够渡五趣六道众生。


(6)响喻:此段阐明用响比方咒语及法音,不要执着,以耳根入耳根圆通,以音声是能够渡众生。


经云。复次隐秘主。以响喻解了真言声。如缘声有响。彼真言者当如是解者。释论云。若深山峡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以言语声相击故。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实。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转故。更有响声诳人耳根。人欲语时。亦咽口中有风。名忧陀那。还入至齐。响出时。触顶及断齿口舌咽胸七处而退。是名为言语。愚人不解而生三毒。智者了知己无所著。但随诸法实相。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闻种种八风违顺之音。或诸圣者以无量法音现前教授。或由舌根净故。能以一音遍满国际。遇此诸境地时。亦当以响喻调查此。但从三密众缘而有。是事非生非灭非有非无。是故于中不该妄生戏论。尔时自入音声慧法门也。


◎经云。复次隐秘主。以响喻解了真言声。如缘声有响。彼真言者当如是解者:隐秘主用响比方真言咒语,因有声才有响,修真言者应知了解。


◎释论云。若深山峡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以言语声相击故。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实:在空屋,山沟中有声响会有回音,以言语声彼此击之,从声出而有声名为响(回音),无智人听到回音认为实在。


◎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转故。更有响声诳人耳根:修行才智人知道声不是实在,由入人的耳根、耳识识能体系而知,凡夫以此回音响声,误认为实在音。


◎人欲语时。亦咽口中有风。名忧陀那。还入至齐。响出时。触顶及断齿口舌咽胸七处而退。是名为言语。愚人不解而生三毒。智者了知己无所著。但随诸法实相:人想说话时,由七处通过成言语,气往上出到口中而出,即成言语。愚人不了解妄心生贪嗔痴三毒,由口而出语,修行有才智人了知诚心无所著,全部自现来去自若的实相。


‧齐:丹田(肚脐)。


◎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闻种种八风违顺之音。或诸圣者以无量法音现前教授。或由舌根净故。能以一音遍满国际。遇此诸境地时。亦当以响喻调查此:若修本尊相应,观到启出欠好念或圣境时,由佛来教训,或因舌根清净,以一个种子字音,遍入各国际渡生,应以响喻观之(受佛力加持教训,非本身成果)。


‧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指本尊相印。‧闻种种八风违顺之音:心里由五蕴八识现出欠好的想法。


◎但从三密众缘而有。是事非生非灭非有非无。是故于中不该妄生戏论。尔时自入音声慧法门也:由修持三密加持成果本尊,因渡众生而此现象(如幻三昧成果),不要自心生希望胡说,更应该由此循音声入佛的才智中,修本钱身成果。


‧是事非生非灭非有非无:如幻三昧。


‧入音声慧法门:以耳根音声入空性,入如幻三昧,最好以此本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