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雲居士: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下)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下)


沙门一行阿阇梨记
药师山紫云居士


(7)水月喻:此段是阐明水中月须水清净现月的景象,亦阐明清净心现本尊自碰头像的情境,若有我相、执着心即无法观之。当月轮闪现,本尊渡生于法界。经云。复次隐秘主。如因月出故照于清水。而现月印象。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当如是说者。释论云。月在虚空中行。而影现于水。实法性月轮。在如如法性实践虚空中。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现。又如小儿见水中月欢欣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者亦尔。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欣欲取诸相。得道圣人笑之也。复次譬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才智杖扰心水。则不见。所以故。说诸菩萨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蜜便利自心澄净故。诸佛蜜严海会悉于中现。或自以满意珠身。于全部众生心水中现。尔时应谛想观之。今此蜜严之相。从我净心生耶。从佛净身生耶。自他实相尚自究竟不生。况且相违缘由而有所生。又如全部江河井池巨细诸器。月亦不来水亦不去。而净月能以一轮。普入众水之中。我今亦复如是。众生心亦不来。自心亦复不去。而见识蒙益皆实不虚。故当以慧杖搅之。便知无实。不得如彼婴童。欲作便利取之。认为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静其意。复当如如不动为人讲演之。故曰持明者当如是说。


◎经云。复次隐秘主。如因月出故照于清水。而现月印象。如是真言水月喻。彼持明者当如是说者:将真言比方水月,水为清净,月出现将于水中现月。对持明成果者应如是说。此段是说清净心中现本尊,如水中现月相同。


◎释论云。月在虚空中行。而影现于水。实法性月轮。在如如法性实践虚空中:修行者在月轮现本尊于光中渡生时,即如云月于水中现。虚空中现出光中化佛很多亿及各种改动身渡众生。


‧实法性月轮:月轮现光亮渡生。


‧在如如法性实践虚空中:光中无量化佛渡生。


◎而凡夫心水。有我我所相现。又如小儿见水中月欢欣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者亦尔:凡夫心具有我相,有我及我所。初修本尊人执着心修本尊,属无才智人的修行行为。修行成果人不认为然,那是修不成的。此段阐明修本尊须由清净心现(如水中月),若有执着心,有我相和有我及我所,即无法有成果。


‧小儿:初修本尊人。


‧见水中月欢欣欲取:以执着心修本尊。


‧大人:修行成果者。


◎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欣欲取诸相。得道圣人笑之也:以人身想见佛性及空性,没有空慧及智种成果想修法。或贪着诸相(此为梦想),此为成果者所不允许。


‧吾我:空性、佛性。


◎复次譬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清清水中见月及影,打乱清净,水则不见。修行者须以清净心修本尊及全部种智,若以妄心是无法有成。


◎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才智杖扰心水。则不见:有无明如贪嗔痴构成骄慢、烦恼……会打乱清净心,照实才智即不见。


‧结使:烦恼。


◎说诸菩萨知法如水中月。持明行者亦如是。由三密便利自心澄净故。诸佛蜜严海会悉于中现。或自以满意珠身。于全部众生心水中现:菩萨及持明成果者坚持清净心,以三密加持及诸法、疆土。诸佛疆土均由此清净心中所现。或本身清净心以宝珠像现,并可加持渡全部众生。


◎今此蜜严之相。从我净心生耶。从佛净身生耶。自他实相尚自究竟不生。况且相违缘由而有所生︰今本尊之相已成,严身佛身相是由自我清净心生,由佛清净身生。但其他如幻改动身相未现时,即无法完成佛身形。更况且以不如法办法修行,更不会显出佛的改动身形。此段阐明须修种智成果、曼荼罗照实成果的佛身相及佛的改动身形。若不如此修则没有此蜜严庄重佛身。


◎又如全部江河井池巨细诸器。月亦不来水亦不去。而净月能以一轮。普入众水之中。我今亦复如是。众生心亦不来。自心亦复不去。而见识蒙益皆实不虚。故当以慧杖搅之。便知无实:大地中巨细江河及水池,月亮以明月一轮之光普照大地及水中,水中现明月。修行者本尊若以清净心光亮自性,由月轮办法渡众生,与水中现明月相同。当今众生心有垢,但其光亮心仍在,现在闻正法得益皆实在不虚,故打乱清净心,便无法知实相。


‧众生心亦不来。自心亦复不去:众生垢心,自心光亮仍在。


◎不得如彼婴童。欲作便利取之。认为玩好之具也。既能自静其意。复当如如不动为人讲演之。故曰持明者当如是说:本尊若只想以便利法,修得自以好玩而渡生,那是不能够的。本尊须清净心,又能证得不动的诚心,为人开示。持明成果者应是以渡生修行为主。


此段阐明修行本尊须上求佛法,修全部种智,下化众生,修全部渡生便利法,二者皆须最终证得福慧满意的庄重佛身。以月影描述本尊及空性之联系。


(8)浮泡喻:渡生办法有多种如雨水落下成巨细不同泡。渡生时以心量及根器的巨细而有不同,如声闻、菩萨是不同办法,最殊胜是入曼荼罗的修行,能够成果佛身,修全部种智成果自证修持。


经云。复次隐秘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种种改动。当知亦尔者。声闻经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为喻。虽实无性。而缘由犹是实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经譬。意复殊也。如夏时雨水自雨水中。随渧之大少生种种浮泡。形类各异。然水性一味自为缘由。四句推求无别所生之法。是故此泡举体从缘。泡起便是水起。泡灭便是水灭。故以此喻即心之改动也。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还蒙心佛示悟便利。转入无量法门。又以心为漫荼罗。此境与心为缘能作种种不思议改动。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观之。了知不离自心。故不生着也。释论又云。修定者有十四改动。天龙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灭则灭。是法无初中后。生是无所历来。灭亦无所至。当知诸法亦如是。复次如改动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着。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尔。法性如照实践。天然常净。比如阎浮提四大河。逐个河有五百小河认为眷属。此水种种不净。入大海中皆悉清净。与泡喻意同也。


◎经云。复次隐秘主。如天降雨生泡。彼真言悉地种种改动。当知亦尔者:以泡喻指修真言成果时,了知持咒渡生时种种改动(众生各种相状的改动)。


‧真言悉地:持咒渡生成果。


◎声闻经以受譬浮泡。般若中以泡为喻。虽实无性。而缘由犹是实法。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今此经譬。意复殊也:修声闻法,以本身受为浮泡譬喻,菩萨渡生以泡为喻,菩萨渡生虽属无性,而是缘由生法,仍以实法来看此如幻渡生法。若以十句中的如幻法而不明渡生改动,今以泡喻如幻法渡众生改动之是有特别意思。


‧受:本身受,遭受痛苦。


‧般若:菩萨。


◎如夏时雨水自雨水中。随渧之大少生种种浮泡。形类各异。然水性一味自为缘由:如夏天下雨时,随雨巨细而生不同泡,形状不同仍是属水的性质。由水的改动成泡。


◎四句推求无别所生之法。是故此泡举体从缘。泡起便是水起。泡灭便是水灭。故以此喻即心之改动也:以四句办法修行无其他办法,因而理解水泡缘由而生,水起泡起,水灭泡灭,如心随境渡生的改动。


◎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还蒙心佛示悟便利。转入无量法门:若修行者以清净心、光亮心作佛心,求佛开示渡生办法,即转入修曼荼罗法门成果。


‧无量法门:指曼荼罗的修行。


◎又以心为漫荼罗。此境与心为缘能作种种不思议改动。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观之。了知不离自心。故不生着也:曼荼罗是以佛心及渡生心,二者能修出各种不思议改动身,故以浮泡比方,全部改动身皆不离自性清净心、不行生执着的心。


◎修定者有十四改动。天龙鬼神亦能作化。如化生光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心灭则灭。是法无初中后。生是无所历来。灭亦无所至。当知诸法亦如是:修禅定有十四种改动,天龙鬼神也能改动,类似如幻改动成光,心生则生,心灭则灭。但入空性的变幻法,了知没有前后,来去自如。无所来也无所去,安闲无碍。此段阐明修禅定的神通改动与佛菩萨空性中的变幻是不同的。


◎复次如改动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着。不为罪福所污:又如一些改动身相是由清净心、空性无染着心而为渡生现,不为众生罪福所染。


◎诸法亦尔。法性如照实践。天然常净。比如阎浮提四大河。逐个河有五百小河认为眷属。此水种种不净。入大海中皆悉清净。与泡喻意同也:诸法亦如此,空性法的性质照实确如此,法由空性自性而出,修行时由凡夫不净心修持入大海的清净心时,即如喻泡之意。


(9)虚空花:此段阐明空性是不动,妄念如虚空的花,有生有灭。虚空即空性,空性现光亮,无有别离比较,属清净,于空性中现实相,非人的认识心可知。若有烦恼心、业障心是无法入空的。


经云。复次隐秘主。如空中无众生无寿数。彼作者不行得。心以迷乱故。而生如是种种妄见者。释论云。如虚空者。谓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全部。人远无漏实才智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着如少儿俯视彼苍。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又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不净。此经云。心迷乱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种种缘由。其心迷乱。妄见净虚空中有种种人物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贪着。若得良心时。则知此事生时不染虚空。灭时亦非还净。原本不碍虚空。亦不异于空。行者修观行时。若有种种魔事种种业烦恼境。皆当安心此喻如净虚空。虽于无量劫中处于阴间。尔时意无罣碍。如得神通者。于空一显色中安闲飞翔。不为人法梦想之所尘污也。


◎经云。复次隐秘主。如空中无众生无寿数。彼作者不行得。心以迷乱故。而生如是种种妄见者:空性中只要光亮,无凡夫众生及有寿数的概念认知。凡有此认知,仍是以认识心的修行者,无法入空性、修证不行得证。凡夫以认识心认知判别而有各种妄见迷乱,发生各种认知。


◎释论云。如虚空者。谓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全部。人远无漏实才智故:虚空便是空性,是一个名的概念,没有实法可说。空性无法以认识心见,只能用修行办法证之。空性内是光亮,没有带业众生。若此人修行至无漏,即已具有实在才智。


‧虚空:此处指空。


‧虚空不合法可见:空性无法可见。


‧眼光转见缥色:好像人的眼看远处一些光的色系。


‧诸法亦如是:修入空时亦如是。


‧空无全部:空性是没有妄念、无有别离。


‧人远无漏实才智故:人修行到无烦恼心,则如已具有才智。


◎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着如少儿俯视彼苍。谓有实色:若无法证空性实相,会执着有见。如梦想生男女、城舍等杂物。心中执着时,如小孩看彼苍时说天有色。


◎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又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不净:有行人入空性,看不到远处鸿沟的无量无鸿沟。空性如虚空,性质属清净,人称昏暗为不净,诸法亦如是,其空性的性质为如虚空般清净,若有淫欲瞋恚等,则人称不净。


◎此经云。心迷乱者。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种种缘由。其心迷乱。妄见净虚空中有种种人物形相。或可怖畏或可贪着。若得良心时。则知此事生时不染虚空。灭时亦非还净。原本不碍虚空。亦不异于空:心乱烦恼是人受疾病及非人等原因,由心乱不净,此妄见在这空中(虚空)所现之人物相,现出恐惧或贪着所现的相,当修证良心时则知虚空似空,自心所现妄念是不染空性(虚空),当自心妄念灭时,空性仍不动。


◎行者修观行时。若有种种魔事种种业烦恼境。皆当安心此喻如净虚空。虽于无量劫中处于阴间。尔时意无罣碍。如得神通者。于空一显色中安闲飞翔。不为人法梦想之所尘污也:修行时遇魔事、各种业障、烦恼、境地,仍须将心安住良心中,好像比方净虚空。尽管处在阴间业中,只要将心定住,仍可具有神通。神识本尊安闲于某处,于法界中来去自如渡生而不染,不为人的认识心能够了知。


‧空一显色中安闲飞翔:本尊在某一处、某一道渡生。


‧不为人法梦想之所尘污也:不为妄念染着良心空性。


(10)旋火轮喻:此段阐明持火滚动构成轮相,好像持咒或种子字滚动良心,可不染业障并可渡生。


经云。复次隐秘主。比如火烬。若人执持在手。而以旋转空中。有轮像生者。如人持火烬。空中旋转作种种相。或方或圆三角半月。大少长短随意所为。愚少观之。认为实事而生念着。然实都无法生。但手中速疾力。能运一火成无量相耳。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随心所运无不成果。甚至于一阿字门。旋转无碍成无量法门。尔时当造斯观。但由净菩提心一体速疾力巧用使然。不应于中作种种见计。为胜妙而生戏论也。释论无火轮喻。别有影喻。云如影可见而不行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识觉知。实不行得。又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使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又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听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复后世去时亦去。当代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然是影非有物。可是谁眼法。如旋火疾转成轮。亦非实有。喻意大同也。


◎经云。复次隐秘主。比如火烬。若人执持在手。而以旋转空中。有轮像生者:将火把在手滚动之,则有轮发生。


◎如人持火烬。空中旋转作种种相。或方或圆三角半月。大少长短随意所为。愚少观之。认为实事而生念着。然实都无法生:人持火把,空中移动构成各种相,如圆三角……随身心改动成各种相。凡夫认为真有此轮或各种相发生,实践是无真实的相。


◎但手中速疾力。能运一火成无量相耳:仅仅手中快速工作此火把成无量相的原理罢了。此段阐明若修行者本尊以诚心持咒得佛力加持成各种相或轮,能够渡众生。


◎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随心所运无不成果。甚至于一阿字门。旋转无碍成无量法门:修真言本尊相应法的人若以持咒、阿字工作诚心,能够安闲无碍,构成无量法门。


◎尔时当造斯观。但由净菩提心一体速疾力巧用使然。不应于中作种种见计。为胜妙而生戏论也:此刻是因清净菩提心快速滚动,才有此现象,不要在此进程中作种种别离比较,为此殊胜妙用之境而生妄论。


◎释论无火轮喻。别有影喻。云如影可见而不行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识觉知。实不行得:以火轮喻实无火轮相,火轮与影不同,印象可见但摸不到,诸法亦如是,只能觉知,认识心是不行得空性及渡生的法。


◎又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使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有光则有影现,无光则无影现。业障烦恼遮盖了自性光亮,由此有我相法相。此段阐明自性光亮空性因受业障烦恼而生我相法持平一些妄相,此为认识心之现象。


◎又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听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复后世去时亦去。当代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又如影,虚空(空性)中任何留不住,所以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空性光亮常住不动,众生曩昔现在依善恶业影住世,所以果报依业不断。罪福缘由老练时则闪现。


◎然是影非有物。可是谁眼法。如旋火疾转成轮。亦非实有。喻意大同也:业影非物,怎么消业,只要用咒,快速滚动良心成轮后,可除业障,以影及火焰比方皆同。


‧可是谁眼法:可是用什么办法可除业障。


‧如旋火疾转成轮:以咒语快速滚动良心,即如手持火炬快速旋转,如此能够消业障。


(二)六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大乘生句):若本尊依三密加持,有十缘修行进程后,如法修持必有成果。以六句说出成果的赞赏!


隐秘主。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逐步大乘生句者。梵音谓句为?昙。义如前释。此十喻皆是摩诃衍人甚深缘起。非声闻缘觉安足之处。故名大乘句。心之实性。更无一法能够闪现之者。亦不行授人。但如是深调查时。障盖云披。自当证知耳。故名心句。如来才智。于全部法中无可譬类。亦无过上。故名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函盖相等间无异际。故曰无等等。若以十缘生了知己处。则安住其间。故曰无等等句。诸佛以此十缘生义。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若有能信解者。倘若十方国际全部诸魔。皆化身作佛说类似般若。亦不能变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便是心佛闪现。故曰正等觉句。以深修调查故。如入大海逐步转深。甚至毘卢遮那。以上上智观。方能尽其源底。故曰逐步大乘生句。当知如是六句。次序相释次序相生也。


◎隐秘主。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逐步大乘生句者。梵音谓句为钵昙。义如前释:


六句别离为1.大乘句2.心句3.无等等句4.必定句5.正等觉句6.大乘生句。


(1)大乘句(大乘法)


◎此十喻皆是摩诃衍人甚深缘起。非声闻缘觉安足之处。故名大乘句:十喻是菩萨道的大乘法修行,不是小乘声闻缘觉能修的法,故名大乘法。


(2)心句


◎心之实性。更无一法能够闪现之者。亦不行授人。但如是深调查时。障盖云披。自当证知耳。故名心句:可证心的实相,没有其他法可如是证,亦不行私自教授,内观时因业障盖障除掉,自可证菩提良心,故名心法。


(3)无等等句:无上密法


◎如来才智。于全部法中无可譬类。亦无过上。故名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函盖相等间无异际。故曰无等等。若以十缘生了知己处。则安住其间。故曰无等等句:人间没有任何一法能够超越如来才智,故名无等法。诚心空性的实践相的闪现是无有别离、不行分隔,故曰无等等。若以本尊持咒修三密,经十缘进程,了知诚心且能安住空性中,修无上密法,故曰无等等句。


(4)必定句


◎诸佛以此十缘生义。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若有能信解者。倘若十方国际全部诸魔。皆化身作佛说类似般若。亦不能变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佛以十缘义理,佛有威力,说出如来藏性、心实相及密印,若能信此修行,十办法界魔即化身如佛说般若才智之法,也不能改动修行之心,最终佛身相与魔相是不同,故曰依佛法修必不成魔,一定为成佛故,为必定句。


‧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佛有威力阐明如来藏性、空性、实相及法印。


‧般若:才智。


(5)正等觉句


◎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便是心佛闪现。故曰正等觉句:以正路观之,脱离有为三界,入无为的空性自性,现佛身光亮,入佛界光亮,便是心佛闪现,此为正等觉句。


‧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以三观(假观、空观、中观)修持,最终以中观办法,内观良心外观本尊办法,批改完全无三界因果并入空性自现佛身的修行办法,是真实修成佛的成果。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6)逐步大乘生句:入毗卢性海修全部种智并将佛身以改动身入遍地渡生并满意成果。


◎以深修调查故。如入大海逐步转深。甚至毘卢遮那。以上上智观。方能尽其源底。故曰逐步大乘生句:如此深入内观,转轮妙法入毗卢遮那佛国,修全部种智之成果,方能找到佛如幻变身之源,及渡生成果之源。故曰逐步大乘生句。


‧深修调查:深入内观。


‧如入大海逐步转深:安住于空性中。


‧上上智观:全部种智成果。


◎当知如是六句。次序相释次序相生也:当知上述六句,依次序修持时现出之次序相状。


(三)十缘修持最终成果有四大项,着重本尊修持三密加持及渡生时受佛力加持,以净菩提心(清净心),由此修证种智成果而修成佛的不行思议法。


1.具足法财,渡众生所需不匮乏,此段是檀波罗密,属施舍、福成果。


2.遍知全部心相,渡生种智成果,了知法界众生界,并变幻入遍地渡生,因众生心不同、不同法、不同相,修全部种智成果的办法,属慧成果。


3.十地修行成果者阿阇梨说出以本尊真言修持三密加持,与小乘苦修是不同办法成果的。修成佛身须以大乘法如是修。


4.悉地法成、悉地果生成果来自清净心(净菩堤心)的修持成果。如是修能够修成佛身,佛国净土成果即福慧满意成果。


毘卢遮那即以此十缘生句不思议法界。作无尽庄重藏。从十国际微尘数诸法界门。常出世根力觉道禅定摆脱诸宝。遍施众生犹尚不匮。故曰具足法财。全部如来智业由此具足。故曰出世种种工巧大才智。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则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尽众生界。其间全部心相。皆能了了觉知。以皆从缘起。即空即儗即中故。故曰照实遍全部心相。阿阇梨言。行者初修观行境地现前时。由内因外缘力故。天然有缘起智生。不同常途习定功力苦至然后通彻也。梵本中云。自此以后。次说真言者持诵次序。如法悉地。如法果生。此是传法者所记。故不于经中具出其粗心言。已说净菩提心诸心相竟。从此以下。明进修便利及悉地果生也。


(1)具足法财:渡众生所需不匮乏。此段是檀波罗密成果(施舍、福成果)。


◎毘卢遮那即以此十缘生句不思议法界。作无尽庄重藏。从十国际微尘数诸法界门。常出世根力觉道禅定摆脱诸宝。遍施众生犹尚不匮。故曰具足法财:毗卢遮那以十缘法,入不思议法界修持无尽庄重佛身相。由此入十法界各诸法门,开示修行摆脱之法及渡生之法,使众生所需不虞匮乏,故曰具足法财。


‧常出世根力觉道禅定摆脱:摆脱法。


‧诸宝:渡生办法。


(2)遍知全部心相,渡生种智成果,了知众生界。因众生心不同,以不同法、不同相,修全部种智成果的渡生办法,属慧成果。


◎全部如来智业由此具足。故曰出世种种工巧大才智。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则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尽众生界。其间全部心相。皆能了了觉知。以皆从缘起。即空即儗即中故。故曰照实遍知全部心相:由此才具足渡生种智,由此出世渡生便利大才智于一念心中,理解十缘之义理。上至法界下至众生界,安闲心中了然,是以清净心觉知全部。由十缘起,以空观、假观、中观照实了知,觉心全部相。


(3)本尊三密加持,与小乘苦修不同。修成佛身成果须以大乘法如是修。


◎阿阇梨言。行者初修观行境地现前时。由内因外缘力故。天然有缘起智生。不同常途习定功力苦至然后通彻也:十地阿阇梨说修行者修三观时,当此境地现前时,是修行者心里有渡生愿,外有佛力加持,使有才智面临修行进程,知内因外缘而引发。此法与修定力苦修是不同的。


(4)悉地法生、悉地众生成果,来自清净心(净菩堤心)的修持成果。如是修能够修成佛身、成果佛国净土。


◎梵本中云。自此以后。次说真言者持诵次序。如法悉地。如法果生。此是传法者所记。故不于经中具出其粗心言。已说净菩提心诸心相竟。从此以下。明进修便利及悉地果生也:修真言次地持诵如法心成果,如法次地修行成果。此为传法者应证明,故不于经中随意说。应说净菩提心时各心所显之相状。从此以后,理解进修办法及渡生便利法,及成果果地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