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雲居士:六十心介绍(上)

  六十心介绍(上)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榜首沙门一行阿阇黎记入真言门住心品榜首)


  药师山紫云居士


  尔时金刚手。复请佛言。惟愿世尊说彼心。如是说已。佛告金刚手隐秘主言。隐秘主谛听。心相。谓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痴心智心。甚至云何受生心。谓诸有修习职业彼生。心如是同性。此答前问中诸心相句也。初列六十心名。次释其相。


  ◎心相:心闪现出的相状。如贪心、无贪心、嗔心、慈心…等云何受生心。


  ◎谓诸有修习职业彼生:三界内各种所作行为是业因,由业构成各种不同心。


  ‧诸有:指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修习:指所作行为。


  ‧职业:指由业障、业力所造。


  ‧彼生:指心闪现出的相状。


  ◎心如是同性:心好像色彩的性质易染色。心属善业时神识为白色,心属恶业时神识为黑色。


  (以下列出六十种心的称号,并解说阐明之)


  隐秘主。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便是染污净心。若随顺修行此法。名有贪心。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工作。必有相彰于外。比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能够比知。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生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民务除秽草以辅嘉苗。则净心实力逐渐增加。勿谓是缘由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间。不自觉知也。


  (此段阐明贪心便是随顺染心,寻求喜爱的事与物)


  ◎彼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着前境。便是染污净心。若随顺修行此法。名有贪心:贪心是指随顺心意取境,污染清净心。


  ◎以心法微细难识。但观彼所为工作。必有相彰于外。比如鉴烟之状貌。则火性能够比知:观贪心的念微细,很难分辩了解,可是由行为能够看出。


  ◎故诸句多以顺修明义。以可例然也。此等皆是未得出生心以来。与善种种杂起之心。若行者善识真伪。犹如农民务除秽草以辅嘉苗:由佛经中理解义理,可是未证空性。此刻心里是善种与业种合用起心,修行人须分辩心里起的心念好与坏,就像农民铲除杂草以利苗成长。


  ◎则净心实力逐渐增加。勿谓是缘由事相。轻忽至言。使心没其间。不自觉知也:由清净心逐渐增加,不要再因人世缘由相,让清净心堕入尘境中仍不察觉。


  第二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谓与前心相违。甚至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俱障善萌。与无染污心。名搭档异。最须调查也。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天然贪不染心。不该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


  (此段阐明无贪心便是不随顺染心,寻求喜爱的事与物)


  ◎云何无贪心。谓随顺无染法者:不贪心不跟着心意取境。


  ◎谓与前心相违。甚至所应进求善处。亦复不生愿乐。是故不染善法:若不贪心时心里与境不同,心里想往优点,不肯乐求喜爱之事及物,所以不会染着清净心。


  ◎俱障善萌。与无染污心。名搭档异。最须调查也:此刻须内观,心里有业障,善种萌发与清净心同为神识,但心的境地不同。


  ◎是故行者。但观贪心实相。天然贪不染心:修行者观贪心,天然不再将贪业染着到清净心上。


  ◎不该起如是无慧不贪之行:但凡对修行没有才智的事不做。


  第三云何嗔心。谓随顺怒法者。怒谓嗔心发起。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顺修怒法释之。若数起如是不幽静相。即知是嗔心相也。但于此众缘中调查嗔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


  (此段阐明嗔心便是随顺肝火、仇视等心情于心)


  ◎云何嗔心。谓随顺怒法者:嗔心便是跟着肝火体现出心情。


  ◎怒谓嗔心发起。事彰于外。以心法难识故。以顺修怒法释之:怒便是嗔心刚起动,心情体现于外。


  ◎若数起如是不幽静相。即知是嗔心相也:若心里无法幽静,便是嗔心闪现。


  ◎但于此众缘中调查嗔心。自无所住则此障不生:若由各种事缘观嗔心,此嗔心若入空性,无所住时,则嗔业的业障不生起。


  第四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此慈亦是与嗔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上慈字据心里。下慈字是外相所为工作。既觉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便是对治。


  (此段阐明慈心便是随顺修行,慈心善待全部众生)


  ◎云何慈心。谓随顺修行慈法者:慈心随顺善待众生之法。


  ◎此慈亦是与嗔相违。爱见心垢之慈。非善种所生也:慈与嗔是相反的心,爱是慈的业垢,不是好的种所现。


  ◎上慈字据心里。下慈字是外相所为工作。若心里有慈心,外在会有慈心的行为。


  ◎既觉知已。但治妨道之失。转转修慈无量心。便是对治:对治办法既觉知慈心了,为避免失掉慈心须转修无量慈心。


  第五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谓不观前语善恶对错。遇便信受。凡所为工作。不能先以慧心鉴别筹量对错。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


  (此段阐明痴心便是随顺修行却不了解事实本相,不调查善恶对错)


  ◎云何痴心。谓顺修不观法:痴心是不调查工作本相。


  ◎谓不观前语善恶对错。遇便信受:对对错善恶都信任。


  ◎凡所为工作。不能先以慧心鉴别筹量对错。如是等多诸误失。皆是痴心相也:对一些行为,无法用慧心去别离对错,形成许多失误,这是痴心的心现出的相状。


  第六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该受。取其胜上者而彼行之。便是无痴相也。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中听。是故调查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


  (此段阐明随顺修行殊胜才智增上法)


  ◎云何智心。谓顺修殊胜增上法者:以殊胜无上妙法修种智成果。


  ◎谓是人于种种所说中。皆以智简择此胜此劣此应受此不该受:人会在各种学说中,以自己的人世才智挑选自己认为能够承受的理论。


  ◎取其胜上者而彼行之。便是无痴相也:若能用胜上妙法修行便是有才智的修行人。


  ◎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有些非人能幻想出的法。


  ◎唯信者能中听。是故调查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对治办法唯有实修信佛的修行者能信任,所以要以人世才智聪明分辩是很困难的。


  第七云何决议心。谓遵教命如说奉行。


  (此段说决计便是遵受教化、奉命行事,依佛所说奉行)


  第八云何猜疑。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今先择猜疑。令决议心相易解明晰故。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议心。如受戒时。便自生猜疑。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案例尔。如人道行。以疑问故不能行进。智度偈云。甚至比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又决议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诚意奉行。然亦当以慧调查。生正决议心也。


  (此段阐明猜疑便是面临工作常常犹疑不定)


  ◎云何猜疑。谓常收持不定等事者:猜疑是面临工作犹疑不定。


  ◎今先择猜疑。令决议心相易解明晰故:对有猜疑的事须先理解了解,使不再有猜疑。


  ◎谓此人随有所闻。便生不决议心:由此因有人已了解理解,也就不疑了。


  ◎如受戒时。便自生猜疑。我今定得戒。为不得戒耶。或疑师疑法。诸案例尔。如人道行。以疑问故不能行进:如受戒时起猜疑。对已得戒、不得戒、对上师、对法及诸事起猜疑。若修行人有猜疑,则修行无法前进。


  ◎智度偈云。甚至比如观岐路。好利者应逐。是彼对治:对治猜疑如偈所说,如修行人走入小路,不理解有疑问情况时,应以利益众惹事便是对的。


  ◎又决议心者。谓随闻善友等如法教命。便即不生疑虑。诚意奉行。然亦当以慧调查。生正决议心也:当下决计时须以慧调查善常识,随善常识教训对法不生猜疑,专心精进修行。


  第九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人世智者不该生疑。然彼闻之心胸犹疑。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


  (此段阐明闇心便是关于毫无置疑担忧的法,又生置疑担忧之心而犹疑不决)


  ◎云何闇心。谓于无疑虑法:闇心是不该置疑而置疑。


  ◎生疑虑解者。谓如四谛不净无常等。人世智者不该生疑:如四圣谛中不净观、无常观,是不该该置疑。


  ◎然彼闻之心胸犹疑。如夜见株机生种种忆度之心:对一些佛理听闻后不该猜疑而置疑,好像晚上见宝珠生起各种心。


  ◎若见有如是相者。当知暗心使然也:若有此相,便是闇心起疑。


  第十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议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然是中若过若不及。便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


  (此段阐分明心便是关于毫无置疑担忧的法,就依法修行)


  ◎云何明心。谓于不疑虑法:明心是理解不再有疑虑心修行。


  ◎无疑虑修行者。谓于决议法印非可疑虑之法。彼随所听闻即能悬信。当知是明心也:修行者对佛法及手印或咒语彻底信任。


  ◎然是中若过若不及。便是障道之心。更处中慧。是彼对治:修行时要以中慧信任理解释教修行,便是以中观修行时空观假观一同用,若只用空观或假观,都无法理解其妙意。


  第十一云何积累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不同胜事。皆谓说此定心。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累心也。


  (此段阐明积累心便是以无量多为榜首准则)


  ◎云何积累心。谓无量为一为性者:积累心是将无量法归于一门。


  ◎谓此人随于一事生信解已。更闻种种殊异法。皆合集为一:此人因一事生信后,又听闻其他不同法都组成一法。


  ◎如人学得一三昧已。见余经教无量法门不同胜事。皆谓说此定心:如人学一个三昧后,见其他法门不同不同殊胜法,皆说是三昧定心。


  ◎离此之外更无余法。故名积累心也:除三昧以外即无其他法,故名积累心。


  第十二云何斗心。谓相互对错为性者。谓闻他所说身教。常好辨论对错。谓是义应尔是事否则。倘若所言合理。亦以种种便利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古怪。我不该对。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


  (此段阐明斗心便是喜爱相互争辩对错的心)


  ◎云何斗心。谓相互对错为性者:喜爱论是与非,便是斗心。


  ◎谓闻他所说身教。常好辨论对错。谓是义应尔是事否则:听闻别人所说教理,喜爱辨论是与非,并说是为义理,其实否则。


  ◎倘若所言合理。亦以种种便利伺求其长短。欲令堕在失处:倘若别人言之有理,亦以各种便利法找出其缺陷。


  ◎设他来问。亦复求其长短。言此问古怪。我不该对:若别人来问,亦找出其缺陷。问到不明,冷涩问题时则不答。


  ◎有如是相现。当知是斗心也:若有此相,便是有斗心,亦名争斗心。


  第十三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对错者。谓内怀对错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虽好心咨受于人既秉承已。还自推求得失。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


  (此段阐明诤心便是以自己利益为主的心)


  ◎云何诤心。谓于自己而生对错者:诤心是为自己利益发生对错。


  ◎谓内怀对错之心。如自思惟一义竟:心里以利义发生对错之心。


  ◎辄复自设异端推求其失:自己规划办法又忧虑失掉利益。


  ◎虽好心咨受于人既秉承已。还自推求得失:尽管承受好心人定见,仍是忧虑利益得失。


  ◎谓此事合尔此不合。多有如是相现。当知是诤心也:以自我利益剖析工作做与否,若有此景象,便是诤心。


  第十四云何无诤心。谓对错俱舍者。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地。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或先认为是。闻他认为不善。即能改之。情无所执对错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


  (此段阐明无诤心便是不以自己利益为主的心)


  ◎云何无诤心。谓对错俱舍者:无诤心须是与非不以自己利益为主。


  ◎准梵本转声。云于六十心下。皆合有为性之字。例可知也:依梵文解六十心入情入理,并且举例阐明晰解。


  ◎谓其心不怀向背。虽先所宗习作如是见地:如此心不会违反,因历代大师如是修,如是证。


  ◎更闻异言以违合理。即受行之:但若听到不合理言辞又违反理论时,亦可承受。


  ◎或先认为是。闻他认为不善。即能改之:或先认为是,听别人说不是时,也能改动定见。


  ◎情无所执对错俱舍。如有如是相。当知是无诤心也:不以自己爱情判别是与非,若有如是景象,便是无诤心。


  ◎觉知无记无诤之心。修诸法实相无诤之心。是彼对治也:对治办法要觉知对人世法不要介意挂心,也不争辩。修空性、渡生法、净土,实相闪现要信任真实意,也不须争辩。


  第十五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果者。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当自觉知勿贪人世悉地。是彼对治。


  (此段阐明天心便是想得到心里所想得到的事与物)


  ◎云何天心。谓心思随念成果者:天心便是心想事成。


  ◎如诸天以先世果报故。若有所须。不加功力随心而生:此事修行者因有天界福报,故不须很尽力,即可心想事成。


  ◎数起如是愿乐。当知是天心:如此常常如是满愿,修行者具有天的福报。


  ◎亦由曾生上界故。有此习也:修行人曾于天界投生,仍有天界习气。


  ◎如真言行人。不期远大之果。但为自心所率。能障净菩提心:修真言修行人有福报,若没有大愿,又因为自心的骄慢率性,会妨碍修行成果菩提心。


  ◎当自觉知勿贪人世悉地。是彼对治:对治天心,修行人须要不贪着人世的成果,因为有福报易成功满愿而忽视精进修行。


  第十六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存亡者。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职业住处不同故。认为名也。此知有摆脱之利。但深乐存亡果报高兴。不能进趣。若行人有此容颜。当闻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调查无常苦等。是彼对治。


  (阿修罗便是喜优点于争战、存亡相斗的心)


  ◎云何阿修罗心。谓乐处存亡者:阿修罗心喜乐存亡好斗。


  ◎阿名为非。修罗名天。以其果报似天。而职业住处不同故。认为名也:此阿修罗是受天的福报,因业力在五趣中轮回。


  ◎此知有摆脱之利。但深乐存亡果报高兴。不能进趣:了知摆脱法,但因处于存亡果报好斗情境中,无法进入修行。


  ◎若行人有此容颜。当闻名修罗心。亦由先世曾生此趣故。有此习也:修行人有此心状况即为修罗心,或宿世从前入此道,亦有好斗习性。


  ◎调查无常苦等。是彼对治:对治办法观无常、苦等。


  第十七云何龙心。谓怀念广阔资财者。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便利。获如是广阔资财胜妙瑰宝。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喜令行人愿求人世悉地。障出生净心。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


  (龙心便是想要扩展资源财富的心)


  ◎云何龙心。谓怀念广阔资财者:龙心是想要广阔资源财富的心。


  ◎谓数作是念。我当以何便利。获如是广阔资财胜妙瑰宝:常常会想要用什么办法得到广阔资财瑰宝。


  ◎有此多贪无厌之想。是龙趣之心也。亦本从龙趣中来。故生此习:龙心是得寸进尺心,也因而心入龙族。


  ◎喜令行人愿求人世悉地。障出生净心:修行人愿求人世成果,如此妨碍学佛的心。


  ◎思惟少欲知足无常等。是彼对治:对治办法是少欲无为,无常观。


  第十八云何人心。谓怀念利他者。谓好寻求怀念。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便利令得大利。某甲曾于我全部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该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


  (人心便是思量、挂念、挂念别人的心)


  ◎云何人心。谓怀念利他者。谓好寻求怀念:人心是怀念、挂念、感念别人。


  ◎某甲于我有恩。我当以如是便利令得大利:若有人有恩于我,必以便利法报答,使他得利。


  ◎某甲曾于我全部不饶益。今当报之。及种种理人利物之计。皆是人心也:若有人对我欠好,必报复,并核算对人及物的各种办法。


  ◎当念自观心行早求法利。不该纷纭思虑他缘。是彼对治:对治办法自己要观心,早肄业佛弘法利生,不该与其别人常想攀缘一同。


  第十九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如经说言。女性多欲百倍于男人。常念所经乐事。或想他容色姿势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亦是多生曾作女性。犹有本习也。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


  (女心便是喜爱贪情、沉迷的心)


  ◎云何女心。谓随顺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为异耳:女性是随顺自己欲念行事,愿望也是人心的趣向,男女的欲念不同,愿望多少也不同。


  ◎如经说言。女性多欲百倍于男人。常念所经乐事:经说女性比男人多欲百倍,又常常念说其喜爱贪情之事。


  ◎或想他容色姿势等。能令行者障蔽净心:或挂念心中人的容貌、姿势等,能妨碍修行者修出清净心。


  ◎亦是多生曾作女性。犹有本习也:多生作女性即有这样的习性。


  ◎是中以不净念处等观身实相。是彼对治:对治办法观身不净。


  第廿云何安闲心。谓思惟欲我全部满意者。安闲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安闲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果。当知是安闲心。亦先习使然也。当观诸法皆悉属众缘由无有安闲。是所对治。


  (安闲心便是想要事事满意,全部无碍的心)


  ◎云何安闲心。谓思惟欲我全部满意者:安闲心是想随心满意。


  ◎安闲即外道所事天神也。彼宗计:安闲理念是外道天神的教旨。


  ◎安闲天能随念。造诸众生及苦乐等事:色界的安闲天能随念力造众生并给众生苦及乐。


  ◎修此法者。亦常系念。愿得如其本尊:若修安闲天神法,专心系念天神,亦可如愿修天神本尊。


  ◎若真言行人。数念如是悉地。念我随念成果:若修真言修行者,专心以愿力修本尊,如是常念佛号及咒语,随念力修佛的是本尊成果。


  ◎当知是安闲心。亦先习使然也:知道心安闲修习,以念力必如此可修本尊。


  ◎当观诸法皆悉属众缘由无有安闲。是所对治:对治办法观渡生学法与众生缘由有关,本身没有安闲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