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心经》中躲藏的奇特暗码

  提到《心经》,咱们必定不会生疏。可是提到《心经》躲藏的奇特暗码,我想知道的人或许就少了。

  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躲藏的奇特暗码是什么呢?《心经》何以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果,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从哥哥落发,出了家后,读全部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其他法师翻译,他对有些句子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

  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青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服侍他,为他洗脓血,涂药。

  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康复,老和尚感他调节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能够口传给他,便是这一部《心经》,总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

  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练流利清楚。

  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便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通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心无人,惟多鬼魅,念任何经也不能克服。一念《心经》,全部邪魔鬼魅躲藏,仗这心经的积德行善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注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便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便是地藏王菩萨。

  这便是《心经》躲藏的奇特暗码之一。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咱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存亡苦,所以文中云: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全部苦厄。

  一开始就教咱们要知道自己,自己不知道不能度自己,知道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知道众生,知道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知道自己,也知道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专心一才智,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

  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由于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怎么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心经》躲藏的奇特暗码告知咱们,何谓观安闲?

  对机说法,对病落药,全部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十分风险的,所以于全部法不得安闲,被法所缚。

  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得安闲;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响所缚,不得安闲;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安闲;离菩提心说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安闲;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安闲。

  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全部法,著全部法,于全部法不得安闲。

  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全部法得安闲,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咱们观法。若观黄金,或许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

  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现在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全部法如幻如化,于全部法得安闲。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干涸;我若向阴间,阴间自消除;我若向饿鬼,饿鬼自丰满;我若向修罗,厌恶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才智。”观音菩萨观心,于全部法得安闲,故名观安闲。

  《普门品》云:

  倘若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安闲。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涛不能没——于水得安闲。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可贵安闲。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安闲。

  观音菩萨不光于种种可贵安闲,于贪嗔痴三毒亦得安闲,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安闲。

  若有女性,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才智之男,设欲求女,便生规矩有相之女——于求男求女得安闲。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积德行善相同——所谓一多安闲。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全部身得安闲。

  有些人把“观安闲”解作观自己地点,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知道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必定要知道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必定要知道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便是色、受、想、行、识,怎么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

  自己便是五蕴,五蕴空,度全部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知道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由于被五蕴所覆,因而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以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咱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心经》躲藏的奇特暗码是越看越深,绝不简单看究竟,所以如来者,无所历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咱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当地出,就从那个当地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历来,而是有所历来。

  已然如来无所历来,佛号亦无所历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尽管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国际,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不管你看什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说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全部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慌起来,切不要惊慌,身体尽管空了,但心还未空嘛!身体空的时分,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梦想,你便看这些梦想;无量的梦想不生,那时你的涅槃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便是众生,五蕴也便是自己,各位若想知道自己,你自己便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必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咱们现在这个心名叫梦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能够说是人我对错,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国际也要空五蕴:劫浊便是色蕴,烦恼浊便是想蕴,见浊便是受蕴,众生浊便是行蕴,命浊便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国际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全部经典,都教咱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通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甚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

  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认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咱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咱们别离什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便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全部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曩昔时、现在时、未来时,曩昔、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曩昔不可得,曩昔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曩昔、现在、未来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便是“照见五蕴皆空”。

  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曩昔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便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

  照!

  没错,这便是《心经》躲藏的奇特暗码之二。

  照即照料,人人能够照料,例如带小孩子出外必定要照料,不照料便会跌倒;或是迷路了,行路要照料呀,不照料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说话也要照料,不照料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料。

  当照料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料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量,便能演说经中道理。

  持咒时亦要照料,照料这个音声从那处当地出来,若能照料看,跟着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国际便空了,从存亡的对岸,到涅槃的对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曩昔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便求情悔过,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专心持大悲咒,日夜刻苦,念了三年,跟着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槃对岸。

  持咒是一个无别离法门,若能跟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脱离这个国际,到别的一个禅定的疆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怎么?参禅愈加要照料,禅堂内称为照料话头,时时刻刻要照料话头。但照料话头我不明白呀,便是要照料这个不明白,在不明白中而探索,在不明白中参究。

  谁不知一不明白,全部都不明白,人家骂你,你不明白;人家打你,你不明白;人家求名,你不明白;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明白;对错人我,你不明白,念佛是谁?不明白。

  在这当地,不防不明白一年,不明白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明白,食不知食——不明白,视若无睹——不明白,最终,不明白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便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必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料自己,动一个想法都要照料,善念能够保存,恶念要消除。

  咱们动一个想法,照料这个念从何处来,照料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料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料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

  但心未空,梦想生生灭灭,见到粗梦想,后来粗梦想平息,变了细梦想,细梦想犹如流水相同,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逗留,如瀑布相同,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断,再照料,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赖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必多,参看《心经》躲藏的奇特暗码,照见五蕴皆空,留心那个照字,照什么?照自己,自己便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原本空,迷的时分才有,悟的时分即无。

  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管苦爱乐受,很快便曩昔;想蕴犹如阳焰,打什么梦想也不真实;行蕴犹如芭蕉,层层脱落,剥到最终便成空;识蕴犹如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