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泳杉:怎么舍掉感触?

  这个问题,学人告知咱们,咱们千言万语都在教这个。咱们不是告知咱们,总准则是什么吗?扩展心量。其实要舍掉自己的感触,我跟咱们讲一个最便利的办法,便是念念想他人的感触。便是说为什么咱们这么注重自己的感触?由于你疏忽他人的感触。我随意举一个比如。各位做母亲的人,你在出产的时分,当你生完小孩的时分痛不痛?阵痛十分的痛,但是生完小孩的第一个主意是什么?是痛吗?不是,我的孩子健康吗?便是她有介意自己的感触吗?她假如介意自己的感触,我痛得要死了,那个小畜生害我痛得要死。这样你懂吗?妈妈出产完是不是那个主意?不是的,都是我的孩子健康吗?她还记不记得自己的痛?底子忘记了。但是仍是真的很痛,但是她所想的,她一向在想孩子。所以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用「如母忆子」来做比方。所以咱们是没有去想他人的感触,而不是你舍不掉自己的感触。是咱们太自我了,咱们心里边底子没有他人。大乘佛法教咱们什么?念念为众生。当你念念为众生的时分,你怎样会固执你自己的感触?便是咱们太自私了。咱们天天在想是你给我舒适、你给我伤心,咱们有没有想过咱们从前给人舒适吗?咱们在给他人伤心的时分,咱们会正告自己,我不能再这样了吗?咱们有这样的主意吗?所以怎样舍掉自己的感触?很简略,想他人的感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简略,你跑到公共厕所,一闯进去,哇,你看到整个马桶全部都是粪便,你会怎样?你大便的心境都没有了,你会不会觉得很伤心?会!所以当你上完厕所的时分,你会不会想到假如我没有把它清洁净,我就这样跑掉了,下一个上厕所的怎样办?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假如有,你肯定不敢弄得杂乱无章然后就走掉。你必定会怎样?把它清洁净,对不对?让下一个使用者进来的时分很舒畅。咱们能了解吗?这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为什么咱们这么介意自己的感触,由于你疏忽他人的感触。大完了之后,横竖这是公共厕所,横竖下一个来的人也不知道我是谁,横竖我舒适就好了,我还去清那个,那个太脏了,我很洁净。你介意你的感触,你就疏忽他人的感触。你要注重他人的感触,我不能够这样,我必定要把它弄好我再走。咱们坐火车、坐飞机,那个椅子能够这样靠下来对不对?问题是你很舒畅对不对,后边那个人呢?后边那个人方位就变小了,他就要冤枉,对不对?所以假如我要很舒畅,那后边那个人就得不舒畅。可不能够?不能够。你就知道这个方位现已很舒畅了,不要再躺了。这样咱们能了解吗?你想到他人,或者是说你躺没有关系,但是到站的时分怎样样?先竖起来,由于人家有的人要过,要出站,你不能让他不便利。便是你想到他人的感触,你怎样会介意自己的感触?所以要点就在於,这个礼便是这样。《常礼举要》里边十分多这样的比如,礼为什么会教一套一套的?这便是舍掉咱们的感触。你真实能够循礼去做的时分,一开端练当然牵强,有没有?为什么牵强?由于有习气,那就叫习气。你在那个牵强傍边看到什么?看到我很差,我怎样习气这么重?你要看到这个,是责怪自己,而不是说那个人怎样那么厌烦,那个人怎样那么费事,不是的。

  「不挑剔食之美恶」,你看《常礼举要》里边有这一条。为什么不要挑食之美恶?由于食之美恶是感触。好吃的谁不喜爱多吃点?但是我多吃一点,是不是他人就少吃一点。你假如注重他人的感触,你就会少吃,你就不会多吃,你就怕给他人添费事。咱们曩昔台湾人,台湾人很怕给人添费事,就咱们老一辈的,台湾的传统。由于常常听咱们老一辈讲,不要给人家添费事。然后给人家添一点费事会觉得怎样样?(很歹势)很不好意思。真的,都是这姿态的,都觉得如同给人家添了许多费事,给他人形成很大的压力,不愿意这姿态的。所以你访客的时分,人家在看手表了,你看《常礼举要》有这个,你还要持续赖在那里吗?人家在看手表,什么意思?很晚了,人家要歇息了。为什么咱们没有神经?没有敏感度?台语意思便是没神经。为什么这个人没有敏感度,由于没有礼,他太注重自己,他在那宣布得很高兴,成果他疏忽了他人要睡觉。可不能够这个姿态?不能够。

  但是,为什么咱们舍不掉自己的感触?为什么?对!找到答案了,由于从来没有去想他人的感触。做儿女的为什么顶嘴爸爸妈妈?为什么忤逆爸爸妈妈?由于他不知道爸爸妈妈的感触。他要懂得爸爸妈妈的感触,他敢不敢忤逆爸爸妈妈?不敢,他不要忤逆爸爸妈妈,我要让我的爸爸妈妈舒适,我期望我的爸爸妈妈高枕无忧,他想的都是这个。古代的爸爸妈妈对子女也是这样,为什么经验子女?为什么?期望他今后好,都是从这个起点动身的,真实的保护对方。所以咱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其他的道理都不要讲太多了,这儿边就有大学识。《常礼举要》,说老实话,每一条你去对照,有没有脱离这些原理准则?有没有脱离念念为众生?没有,都没有。所以你只要把这个要点抓住了,其实咱们条文不必念,咱们也都懂了。问题在於什么?还要战胜烦恼习气,真实去把它做到。咱们下次到任何公共场所,任何公共的当地,都想到他人,咱们就不会做出让他人厌烦的工作。所以公共场所能不能大声喧闹?不能。为什么?有人要歇息。你在那边宣布高论,你只注重自己的感触,你有没有想到有人要歇息的感触?对!咱们买东西要不要排队?要。你去插队,那后边人怎样办?你有没有想到他人的感触?所以这些道理咱们都懂了之后,常礼,常礼就在这儿了,便是心里真的有他人。所以这个同学识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再来,从浅显的方面来讲,从浅显的方面,浅显的,便是感触是什么?感触便是心情。你看咱们人间人都要做心情办理,人间许多的教育都教咱们要心情办理。能把握心情才干把握未来,这是曩昔成德法师在家的时分,他讲《弟子规》有一句很有名的经句,把握心情才干把握未来。什么人不能把握心情?感触很重的人,便是自我感触很重,舒适、伤心很重的人,他能不能把握心情?不可能,决议不可能。美国曩昔有个新闻,有个三岁的小女子,有一天她用石头在车子上面乱画,由于小女子她不知道。她的爸爸一回来,看到这个车子,很气愤,你看我的车子怎样被你画得这么花?很气愤。怎样办?他拿这个,在车库里边有铁丝,就用铁丝把她的两个手绑起来,吊起来,气冲冲的跑去喝酒,跑到酒吧去喝酒。一喝酒,忘了,忘了这件事,所以那个小女子的手就一向被绑著这样,用铁丝环绕。比及她爸爸从酒吧回来的时分,发现这个小女子的手怎样样?发黑了。所以从速送到医院,怎样样?截肢。三岁。她从手术房出来的时分,康复之后醒来的时分,举著两只手问爸爸,爸爸,我怎样没有手?她的爸爸十分的伤心,十分的苦楚,拿枪举枪自杀。

  好,这个故事我要请问咱们,这个爸爸自杀有没有解决问题?问题更严峻,为什么?这个女孩就变孤儿了。对!更严峻。为什么他会这样做?他的命运为什么会朝向这个方向?为什么?心情,便是感触,是不是便是感触?他自始至终都很在乎谁的感触?自己。他看到车被画花了,他什么感触?愤恨。对不对?其实车子是不是我?不是,是我所。他知不知道,他有没有才智知道这一层?没有,他没有才智。他有没有才智知道「凡一切相,皆是虚妄」?他哪有可能有这种才智?他的心量有没有大到那种心量?没有。他有没有想到小女子的感触?也没有,由于小女子很心爱,她拿石头画,她是在做什么?是在游戏。她有没有歹意?没有。但是什么东西障住了他的才智?愤恨,愤恨障住了他的才智。第2次,他看到女儿没有手了,什么东西又把他的才智障住了?哀痛。哀痛也是心情,是不是又把他的才智给障住了?所以这个愚痴的心情牵引他去做什么?自杀。

  所以这一幕有没有其他的选项?有。譬如说他一进门看到他的车花了,他能够怎样说?哇,你画得真是十分的美丽,你真有绘画的天才。可不能够这样?由于现已不能挽救了。然后再告知她,今后要画在画布上,不能够画在这儿。可不能够这样教她?能够。这就有其他的结局了,生命不就有其他的选项了吗?这不便是命运吗?改变命运在改变什么?是不是便是改变心情?这是不是便是与才智相应的日子?对,为什么不这样做?学人这个故事是用一个张力很大的结局来告知咱们,其实咱们的人生每一天都面对这种选择。你跟人事物共处的时分,都面对你到底是要用感触,仍是要用沉着,都面对这个选择,有没有?你与人共处,与事共处,便是缘跟事,便是境缘。所以为什么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那个好丑起於心便是你的感触,境缘哪里有好丑?境是人事环境,有恶缘、有善缘;物质环境有顺境、有窘境。所以顺逆皆胜境,善恶咸良缘,那是谁?那是有才智的人。那是他的日子跟他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现已历练出一个高度质量的生命。所以你问怎样舍掉感触?便是拓高兴量。

  再来,你从因果上去看,为什么现在这个人让我很伤心?为什么?没有其他,由于我曩昔也让他这么伤心。对!所以怎样办?委曲求全。他逆著来,我顺著受。所以从因果的视点,因果教育便是在化解你对感触固执的一帖良方,能够这么说。但是咱们今日校园没有因果教育,所以现在年轻人对自己心情的处理的才干,强不强?很弱,十分的弱。不但是小孩很弱,现在成年人都很弱。所以一个对自己心情操控十分安稳的人,这个人叫老练的人;一个对自己心情无法操控,很介意自己感触的人,这个是天真的人,就这个人太天真了。他的心智那么天真,请问他的日子会美好吗?他会有福报吗?他会有德能吗?不可能,决议做不到。

  所以你说《常礼举要》,《常礼举要》就在学这个的,它肯定不是教条,它也不是威权。咱们今日用这些情绪去看它,这都是邪见。但是咱们现在又不能谩骂家,不是骂,不能说他邪见,由于邪见的确不是谩骂的话,它仅仅陈说一个现实。但是由于大大都人现在不了解,所以咱们为什么要办这样的教育课程?便是说咱们来参与这个课程,咱们真的要十分感谢,首要感谢咱们大和尚,感谢咱们华藏学会、儒释道学会,咱们要感谢这个学会。为什么?由于它让咱们把这个断层补起来,把它补起来。就短短的五天,其实咱们要讲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学人现在现已有点赶进度了,由于真的讲不完。它不是一个简略的概念,所以就不能简略的讲。所以咱们要了说明,由于这个概念不是很单一的,所以必定要静下心来学习。

  当今日大大都从政的人,从事政治的人都很忙,谁有办法在这儿坐五天?由于他们没有办法了解,他们怎样拟定一个好的教育方针?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师资。现在最重要的,国家有两个重要的体系要树立起来,一个是师资培养体系,一个是官员的培养体系,官员的养成体系跟教师的养成体系,这两个体系要先树立。所以才会有正见、正思惟,才干引导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精进、正定,你才干引导百工,以仁术来过日子,提高生命。所以校园就不会流於仅仅常识跟技术的传递罢了。现在严厉讲,这个校园不能叫校园,应该叫什么?应该叫常识技术传习所。它没有校园的功用,它传递的仅仅常识跟技术罢了,它不光跟存亡不相干,它跟生命都脱节。就这个日子跟生命脱节的时分,人叫什么?人叫禽兽,叫酒囊饭袋。咱们这样怎样对得起人?人家把子弟交给咱们,咱们不把他的生命完好,不让他去碰触存亡的问题,咱们会堕十八层阴间,不,十九层,会堕十九层阴间,由于传闻十八层是做医师的,做教师的在第十九层。很可怕的!这真的是十分可怕的。所以咱们了解这个道理,便是说舍掉感触这个太重要了。

  修行,感触舍不掉,你不可能入门的,还差得很远,色受想行识,差得太远了。所以,除非你不想修行,但是不可能,由于你没有修行没有出路。所以你只要一条路,便是舍掉感触,不要固执自己的感触。从什么当地开端做起?从放淡。咱们给咱们两个字,一个是让,一个是淡,淡化,从淡化进入到彻底舍掉,让。所以要在日子傍边练,历练。在家庭里边先练「资产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两个人为什么会吵架?少说一句话就不会吵架了。所以夫妻之间要开端吵架的时分怎样办?我出去走一走。这样了解了吗?有修行的人先说我出去走一走。这样就好了,避开不就好了吗?少说一句就好了。淡,先淡化,有没有?对。然后去走一走,十分钟之后回来就没事了,就忘记了。这样也是一个办法。你说我涵养没有那么好,涵养没有那么好先避开,对不对?暂时避开,这样就好了。所以办法许多,但是咱们必定要有决心,便是我必定能够做得到;你要没有决心,你必定做不到。所以这个问题很好,问得很好。

  选自 文明与日子闲谈(八)  周泳杉教师主讲  (第八集)  2018/7/26  台湾台北市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  档名:60-010-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