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教师:改正要发三种心:耻心、畏心、勇心

改正要发三种心:耻心、畏心、勇心
  蔡礼旭教师
  “见人恶”能够“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个改正也是适当重要的学识,所以《了凡四训》里边也说到“未论行善,先须改正”,假设咱们不改自己过错,就好像你今天纵有行善,把这个行善比方成水,你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边去,由于咱们还有恶没有改正,这个恶便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你再把水持续加下去,多半都怎么样?流掉了。所以要先把洞补好,往后这些善才会愈积愈充足。
  那要改正首先要发三种心:第一个要发“耻心”,羞耻之心,第二个要发“畏心”,第三个要发“勇心”。为什么要发羞耻心?由于咱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都应该能够透过自己的修身能够成圣成贤,所以孟夫子才会给咱们鼓舞“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咱们有那么可贵的人身,当人容不简单?不简单。既不简单就要把他当好,要不负老祖宗对咱们的期许,要当天、地、人三才。那怎么样当六合人三才?便是要把六合之德演出来。大地有什么德?长养万物。任何的万物它都不挑都去成果它,所以胸怀十分广大、十分相等。你看咱们把最污秽的东西给了大地,成果它还把它转化成养分回馈给咱们;就好像母亲相同,纵使咱们大小便让母亲拾掇,母亲回馈给咱们也是忘我的奉献。所以“地为母,天为父”,咱们要把六合之德透过咱们这终身好好演出来。
  诸位朋友,咱们来看看其它的动物数量是人类的几倍?光是一个原始森林里边的某一种蚂蚁,一个原始森林里边某一种蚂蚁的数目加起来都超越人类的总数,你信任吗?你看往常一个这么大的蚁窝有多少蚂蚁?更何况是整个原始森林。所以咱们能当人希有难逢,不能够孤负这个人生,不能够浪费。所以他们能够成圣成贤,咱们肯定不能终身彻底没有奉献,甚至于还形成家庭社会的担负,那这样就太羞愧了。所以孟夫子说“耻之于人大矣”,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有羞耻心则能够成圣贤;没有羞耻心,有或许终身沦为禽兽都不如。所以这个耻心关于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适当重要。这是耻心。
  第二个要发“畏心”,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并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咱们常常会觉得自己粉饰得不错,其实那是掩耳盗铃,“日久见人心”,当人家把你看破了,到时分就一文不值。所以只需肯改正都不嫌晚,所以古代有终身造恶,临终前忽然十分悔过他终身的做作,成果还得到善终。所以罪恶纵使是“弥天罪恶,也当不得一个悔字”,懂得悔过,懂得改正,这很重要。所以“早年种种,比如昨日死;今后种种,比如今天生”。所以咱们下定决心,从今今后要当圣贤的好学生,信任不论过往犯了什么过错,都能够补偿回来,也能够赢得他人对你的敬重。这是要有畏心。
  而说实在“人生无常”,这个肉身也不知道什么时分还留得住,所以改正决不可等候,等身命完毕了,你想改都改不了,或许终身的恶名还让子后代孙蒙羞。有没有这样的人?有!咱们到了杭州的岳飞庙,看到了一对夫妻,谁?秦桧,你看,跪在那里让人家厌弃,现已厌弃多久了?快一千年了。并且你有没有听过有人说:我告知你,我是秦桧的后代。有没有?他有没有后代?他不敢讲。所以让子后代孙都蒙羞,那这种事咱们不精干,所以要发畏心。
  再来要发“勇心”,要很有勇气去对治咱们的坏习惯。所以我记住卢叔叔跟我谈第一次话,谈了两个多小时,其中有一句我形象最深,卢叔叔说:对自己要斩草除根(用得词还真好),对他人要宽厚三分。其实这跟咱们圣贤常常教导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相同一个意思,可是卢叔叔用的这个字眼会让咱们铭肌镂骨记住。所以往后面临坏习惯现前要怎么样?你不要拿刀,那我不负责任,这是描述便是肯定不能畏缩。
  所以我从这一句就想到一个前史故事,便是最初在三国年代赵子龙救阿斗,把阿斗捆在怀里被几十万大军团团围住,请问他那时分只要什么想法?沖出去,要把阿斗保护好。所以咱们现在要提高自己的学识,也要有赵子龙的气势。曩昔的烦恼习性多不多?就像这几十万大军翻天覆地而来,这个时分不能有任何畏缩的意念,由于你一踌躇,原本还跨出五步,又怎么样?退回来数十步,你就会很懊丧!所以不能有畏缩的想法,信任你必定能够把阿斗救出去。诸位朋友,谁是阿斗?我在有一次讲演说谁是阿斗?底下的人说刘备的儿子。这是譬喻,要保护好咱们本善的心,要让它真实能够发扬出来。所以这是要有勇气,不能畏缩。
  所以《了凡四训》也说到,对治坏习惯要如毒蛇啮指,像被毒蛇咬到手指头,这个时分你会不会踌躇?你会不会说要不要改?还在那里考虑东考虑西,来不及了,命都没了,立刻宝刀拿下来切下去,这便是斩草除根,不能让坏习惯逗留半秒钟。一有想法立刻怎么样?把它转过来。用什么转?我知道你们心里都稀有,那也能够用经文转,用经文提示自己。比方说要生气了,立刻想到“忿思难”,立刻想到“言语忍,忿自泯”。你们都知道我用什么办法吗?好,知道就好。
  咱们说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也是要有改正的勇气,改正的办法。所以改正大分三项: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还有从心上改。那就比如一颗毒树,你从心上改是只把它的根断掉,如斩其根,是从底子改起。所以真实一个人会修行会修身,是不时能够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他能理解到起心动念的偏颇,立刻批改,决不或许有偏颇的言语行为,这是会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