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学佛的心情及办法
药师山紫云居士
壹、前语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个凡夫开端学佛的第一步。前一句话,诸恶莫作,是小人警觉自己的行为﹔后一句话,众善奉行,是正人会恪守奉行的。孔子曰﹕「正人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若一个人心中有许多的结,叫他又怎么坦荡荡起来呢?唯有靠学佛的历练,将「心」找回,翻开心结,并放下「心」,此刻心才会开畅。
因而,娑婆国际的众生,不管正人、小人,都能够学佛。每人都具佛性,只需修行得法,心念正确,都能够到达佛的「大觉」境地(即明心见性,开悟成佛)。
学佛修行有必要知道自己要由实践「行」开端,好像吃饭要自己吃,别人无法代庖,修行境地是自己学习到及证悟的成果,以所证悟的境地向自己的善常识讨教、验证,或由经文中能够验证出是对或错,切勿盲修瞎练,最终入岔路而不自知。
在这绵长的修行路途中,不是一生一世能够完结,要多生多世的往前推动,最终在正知正念下,能够出三界了脱存亡,或花开见佛,做真实自己的主人。
今天缘由际会,咱们有缘共同研讨佛法,是件不简单的事,此生不掌握,更待何时呢?
笔者最近深感人世学佛办法许多,道场也许多,不管在家、落发都日子安定而寻找另一个心灵的空间,这本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可是相反的,各种论调也呈现,形形色色的奇怪理论,相互批判中伤,使人不得不忧虑如此下去,怎堪了得(与现在中国大陆比较,咱们走运多了,更要惜福在此学佛的自在与便利)。
国际微妙不是以人世的常识即可知,全部依佛门正法之行才是敞开的钥匙,而了知其间的妙有。一般的人只能望文生义,无法分辩对错,只会执着自己的定见,随声附和,更让初学的人一头雾水,手足无措。所以,笔者以居士学佛稍有经历的过来人与咱们相互研讨探讨空观、假观,供给一些经历做参阅。
贰、学习入空的办法
空观(入空),又名开悟见性,那是一种境地,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十方圆明。那是无法用言语说出,只需实证实修的人,才知此佳境。
入空今后,仍有不同层次的状况,那是因无明的深浅不同。「空」并非「没有」,实际上是真空妙有之境。开悟见性的办法有许多种,下面的办法能够参阅,但必定要有善常识教训。
一、参禅打坐定下心,透过各种法门,如念佛、耳根圆通,或其他办法,以达平息妄心,再直入破无明窠臼,即见佛性。
二、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内也有三种办法
(一)用三摩钵提法:意图根统摄五根,集中力量,也可破无明窠臼。
(二)用奢摩他法:用正定办法发生净而入空,可破无明窠臼。
(三)用禅那法:六根均可用,可采任一根入空,也可破无明窠臼。
所谓「无明窠臼」,即禅宗所谓的黑漆筒,其实应该说是所知障。总归,不管那一宗那一派,但凡学佛修行进入十方圆明之前都要破除所知障的,换句话说,山下许多条路而山上只需一条路可通。当修行到十方圆明时,佛理佛法及人品修为都到了某种程度。一般都会以正知正念行事于国际,了知国际的律法,出人世及入人世都处理得很好。
这时讲经、弘法较不易有错,也不会望文生义,以凡夫的意思去论佛法,反之有些大师们满口经论,却不知所云,仅仅随声附和罢了。那应该归于介绍梵学而非弘法利生。这两种是不同层次的程度。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了。
参、学习入空时应有的学习心情
下面是修行者开端预备学习入空(空观)时的学佛心情。
一、显部的教理及礼佛仪轨要理解及了解,但不能以此为满意,更要精进修行,如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路、十二缘由,知因果。一些底子佛经如金刚经、心经、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等都是一些好书,指导入空的办法,及入空的境地。可是修行要自己去实证,不要只玩文字游戏。当修行者到那种境地时,自会知道经文中所说的「全部」。
二、恭顺三宝,施舍供养道场,不时能发愿,愿能成为佛弟子,好好学佛。
三、业障较重的人,需求经悔过、拜忏、参与地藏法会,消除无始以来的业障。
四、常常观「心」,用「心」去做,修六波罗蜜(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此长时刻下来的教化,人世的习气开端转化,懂得恭顺三宝,知礼仪标准,且平心静气,善念添加,如济困扶危,建梵宇,供养诸佛。善果添加,善念种子存入第八识中,因而福报添加,认为日后学佛的资粮。
五、修行时要厚道念佛,一门深化,好好的修行。要有恒心、有意志的在善常识的教训下认真学习。因为修行者的贪、瞋、痴、慢、疑、淫业各种业障会现出,心情精力会受搅扰,有时又因为因果现前,也会使日子行为受影响,所以道场的善常识及上师,应该具有教训及处理的才能。修行者也要诚意学习这些进程,才可相辅相成,有所成效。
六、修行要记住金刚经所言「一切相皆虚妄」,专注念佛,杂念起时勿随勿制。楞严经所言五十种阴魔了解今后,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不着、不贪,好好的专注修行,每个境地能够与善常识或上师评论印证,善常识上师也由此了解修行者的窘境,加以劝导,让修行者确知在这修行路上,而没有走入叉路,坦坦荡荡的持续修行。
肆、八空后应有的修行心情
入「空」今后,再由空启用,即可进入诸佛净土中。了解佛菩萨的特质,如紫虚居士弘法时提及的毗卢性海、华藏国际、色终究顶天等及各十方净土。此刻期会理解种子字、卍字、及如来三十二相之意思,本尊及化佛的意思是什么,修行的办法也有特别的办法,切忌盲修瞎练,必定要依善常识的教训学习之。此刻期修行者要以慈悲心、柔软心、清净心、相等心等,将「心」用于日子行为中,在法界中照料各界的众生,这也能够说是下化众生的行为,而若只说不做,不肯担众生的苦,分众生的忧,那仅仅一个自了汉罢了。
慈悲心愈大,才能也会愈大,担负渡生的作业也愈多。想想看,诸佛菩萨的愿力及作业不也是如此吗?
伍、主张
一、一般来说,众生五毒未除,简单入魔道。因人品修为有差或有缺点,常常充溢不平、气恨,妒忌、高傲自傲的心思,所以要观照自己的「心」,常常要「检讨」,不要堕入别人的心境中。
修行不在时刻长短或学佛的时期多少,最重要是自己的那颗「心」是在那种层次,能将「心」提升到某阶段后,修行的境地也提升到那个层次。修行意图在找「诚心」,即十方圆明,紫空居士持别写出「浅谈十法界的心」,能够参阅对照。
二、众生受业障连累,受因果分配,常常也很无助、无法,怎么在恰当机遇助他种些善念种子,或栽培在福田中,对他伸出援手,使他对苦、空、无我、生老病死、人生的无常,成住坏空的道理有领会,而走出天天花天酒地,寻求摆脱之道。
因而,要以观世音菩萨的闻声救苦,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普贤十大愿,地藏菩萨「阴间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应众生所求,满意众生所愿,化各种净土以接引众生,求众生脱离苦海,进一步找到法船,能到般若对岸、净土国际或常寂光土中,这都需求真实的行为才可到达。
并且要有渡众生的大愿力,也才可到达。若是地前位菩萨,定力不行,受不了苦,常会退转成凡夫,有时不明因果,又再造业,入阴间都有或许。
三、「无知」已经是一种罪恶,「不知」更是一种过错,任何事不要认为「不知」即能够不受天律制裁,其实只需做错了,果报都须自傲的。
一般时下对传承、信物十分重视,要知佛法法脉是传给「诚心」的人,是传给正知正念的人。「心」已蜕变,传承会主动断掉,所以佛法的傅承很难,常常会断掉。
所以看人要看心,不要只看一层皮。依现在来看,真实具「传承」的人不多,以仪轨干事的较多。
陆、结语
现在人世道场有多种,有的十分的用心教化众生,有以人天办法,有以作福报办法,有以净土办法。笔者只需感谢大师们的尽力及辛劳为众生引导。
任何人有挑选自我的去路,看看自己「心」的状况,用你的才智,自我选择,寻出自己的底子道场,终究是显部仍是密部。切记要一门深化,不要浮光掠影,白来人世一趟,不光没有出息,还带了一身业回去,那就因小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