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五无重复经
文言批注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药师山紫云居士批注
宗旨
此部经是论述凡夫及修行人,对无常存亡轮回的正知见,并阐明面临亡者时不要啼哭,应继续诵持经典、能日日作礼、诚意供养三宝最为重要。此经典为宋朝居士沮渠京声译,愿能以此经关键为根据,现代居士为亡者以正知见方法行仪。
佛说五无重复经
经名批注
●佛说五无重复:佛说一般人、凡夫以为下列五人对存亡知见是无道德、倒置行为。
●五:指五人。此五人与亡者的联系是父子、母子、姊弟、夫妻、主仆(君臣、师徒),由此阐明五情之事。
●无重复:无道德(对逝世的认知其行为倒置,没有正知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一梵志。从罗阅祇国来。闻舍卫国人慈孝顺奉经修道。敬事三尊。
●闻如是:以下是我阿难亲身听闻释尊所开演。
●俱:同聚一同。
●时:其时。
●梵志:指清净修行者。
●闻舍卫国人慈孝顺奉经修道:听到舍卫国的人:爸爸妈妈慈祥、子女孝顺、奉事经典、修习佛道。
●敬事三尊:恭顺奉事佛、法、僧三宝。
便到舍卫国见父子二人犁地。毒蛇螫杀其子。其父故耕不看其子。亦不啼哭。梵志问曰。此是谁儿。耕者答言。是我之子。梵志问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故耕如故。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善者有报。恶者有对。忧虑不乐。啼哭沮丧。何益死者。卿今入城。吾家某处。愿过语之。吾子已死。但持一人食来。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无重复。子死在地。情不忧虑。而反索食。此人不慈。无有是比。
●螫:含有毒腺的蛇、虫等用牙或针钩刺人畜。
●卿:对人的敬称(或君对臣的美称)。
●故耕如故:依旧犁地如常。
●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善者有报,恶者有对,忧虑不乐,啼哭沮丧,何益死者:人有生有死,工作有成有败,行善的人有善报,行恶的人有恶报,全部都是由业报闪现,现出忧怨不高兴、啼哭烦恼,对亡者是无好处。
●卿今入城。吾家某处。愿过语之。吾子已死。但持一人食来:我家住在某处,您今日入城经过期请告诉我的家人,我的儿子已死,只需拿一人的食物来即可。
●情不忧虑。而反索食。此人不慈。无有是比:神态不但不忧虑,反而索求食物,此人之不慈善,真实没有人能比。
梵志入城。诣耕其家。见死儿母。即使说云卿之子已死。其父寄信但持一人食来。何故不念子耶。儿母即为梵志说譬喻言。儿来托生。我亦不唤。儿今自去。非我能留。比如行客来过主人。客今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复如是。去住进止。非我之力。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愁忧啼哭。何益死者。
●诣耕其家:访问犁地者之家。
●说譬喻言:以譬喻来阐明(譬喻:使用二件事物的类似点,用彼方来阐明此方,一般是以易知阐明难知,以详细阐明笼统)。
●儿来托生,我亦不唤,儿今自去,非我能留:儿子来入胎托我出世,我也不曾叫他来托我出世。儿子今已离我去,不是我能要他留下即可不死。
●行客来过主人:旅客来访问主人。
●去住进止:指人存亡轮回的进程。
去:神识脱离肉身,逝世之意。
住:神识寓居肉身,生命期。
进:神识进入肉身,投胎。
止:神识依业力完结转化识能体系的效果。此识能体系完结后构成来世精力身神识的识能体系方可入胎投生。例如,人身逝世后依业力先转成来世畜生道牛的形状、神识,依此转成牛的识能体系构成牛的精力身,如此才可投胎成牛。若神识不安靖会不断改动,终究仍依业力安靖止住。
●随其本行:依其业力轮转(行:业力)。
复语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为梵志说譬喻言。我之兄弟。比如巧师入山斫木。缚作大栰。安顿水中。卒遇劲风。吹栰流失。随水流去。前后分张。不相顾望。我弟亦尔。缘由和会。同一家生。随命长短。存亡无常。合会有离。我弟命尽。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愁忧啼哭。何益死者。
●巧师:技艺精妙的工匠。
●斫木:砍木。
●缚:绑缚。
●卒遇劲风:忽然遇到劲风。
●前后分张:前后别离。
●不相顾望:不能相互照顾慰劳。
●缘由和会,同一家生,随命长短,存亡无常:因姊姊之亲情缘份能同在一家生,随各人生命长短不同,存亡无常也自有不同。
●合会有离,我弟命尽,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有相合就会有别离,我弟命尽逝世,也是随其业力而轮回,不能强留。
复语其妇。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妇为梵志说譬喻言。我之配偶。比如飞鸟。暮栖高树。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及明早上。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我之配偶。亦复如是。去住进止。非我之力。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愁忧啼哭。何益死者。
●比如飞鸟。暮栖高树:比如飞鸟般,日落傍晚时,歇息高树上。
●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共同住一宿时刻短之时刻。
●各自飞去。行求饮食:各自分飞而去,从事寻觅饮食。
●有缘则合,无缘则离:有情缘则成夫妻,情缘散则各别离。
复语其奴。我们已死。何不啼哭。奴为梵志说譬喻言。我之我们。缘由和会。我如犊子。随逐大牛。人杀大牛。犊子在边。不能救助大牛之命。忧虑不乐。啼哭沮丧。何益死者。
●奴:指家中家丁。
●我们:指家中主事的家长。
●我如犊子。随逐大牛:我如小牛,只能跟从追逐大牛而走。
●缘由和会:因亲情缘份相和而能在一同。
梵志闻之。心惑目冥不识东西。我闻此国孝顺奉事恭顺三尊。故从远来。欲得学识。既来到此。了无所益。又问行人。佛在何许欲前往问之。行人答曰。近在祇桓精舍。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忧虑垂头默无言说。佛知其意。谓梵志曰。何故垂头。忧虑不乐。梵志白佛言。不果所愿违我良心。是故不乐。佛问梵志。有何所失忧虑不乐。梵志曰。我从罗阅祇国来。欲得学识。既来到此见五无重复。佛言。多么五无重复。梵志曰。我见父子二人犁地下种。子死在地。情不忧虑。而反索食。居家巨细。亦无忧虑。是为大逆。佛言。否则。不如卿语。
●心惑目冥不识东西:心里利诱、眼睛幽暗、无法认清事理(以为此人不是慈善仁慈之人)。
●了无所益:一点也没有协助。
●欲得学识:想获取学识道理(学识:肄业所得的常识)。
●何许:什么地方?
●稽首作礼:一种昂首至地的最还礼。
●却住一面:撤退而行,在恰当间隔停住而面向释尊(表明对释尊的敬重)。
●不果所愿违我良心:不能实现我的希望、违背我原本的心意。
●有何所失:心里有什么丢失?
●五无重复:有五人的行为对存亡观点无道德。
●是为大逆:行为严峻违背常理、罪恶严重。
●否则:不是这样。
此之五人。最有重复。知身无常。财非己有。往古圣人。难免斯患。况于凡夫。大啼小哭。何益死者。人世俗人。很多劫来。流通存亡。迁神不灭。死而复生。如车轮转。无有歇息。背死向生非忧虑所逮。
●最有重复:最了解伦常之理(最具正知见)。
●知身无常,财非己有:了知肉身是无法永久不坏,人世产业也带不走。
●往古圣人。难免斯患。况于凡夫:曩昔的圣人,都无法防止这种祸患,何况是凡夫之人。
●流通存亡,迁神不灭,死而复生,如车轮转,无有歇息:存亡轮回中,神识变迁而不灭绝,生存亡死、死死生生,全部依业力轮转永无止境。
●背死向生非忧虑所逮:面临存亡,不是忧虑所能解决问题。
梵志闻知。心开意解。更无忧虑。我闻佛说。如病得愈。如盲得视。如闇遇明。所以梵志。即得道迹。全部逝世。缺乏啼哭。欲为亡者。请佛及僧。烧香供养。续诵经典。能日日作礼。复诚意供养三宝。最是为要。所以梵志。稽首作礼。受教而去。
●心开意解:心领神悟,才智理解。
●我闻佛说。如病得愈。如盲得视。如闇遇明:我听闻佛陀的开示之后,全部全部烦恼疑问皆消逝无踪(病指烦恼)。
●即得道迹:找出修行之路需要了脱存亡,并不执着五情—父子、配偶、兄弟、部下长官、友谊。
●欲为亡者,请佛及僧:想要为亡者好应不啼哭,应该请佛、法师、善常识、有修行之人,念佛回向超渡(僧:法师、善常识,有修行之人)。
●续诵经典:继续诵持经典。
●日日作礼:天天行礼。
●诚意供养:以极为诚实的心意供奉安顿。
●受教而去:承受教导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