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感言
写在药师山本师佛法会之后
药师山紫云居士
又是一年的本师法会,每年都在此时期承受居士们受菩萨界的诚心,看到佛弟子皈依佛,真是欣喜万分。
菩萨戒是居士学佛的初步,代表居士学习佛菩萨的「心」的精力。由现在开端发愿以此修行要步入绵长的修行路,不是一般人幻想受菩萨戒,马上能够得全部福报,马上得全部戒体,那需长期滋补良心,心里不行着此福报。因而受戒时及受戒后,修行者的「心」及干事行为都需在佛菩萨教化下一天天改动,那受菩萨戒也才有含义。
若仅仅用戒律来制止心里的不认同,毕竟是下策。但也总比没有规则仪轨要好。所以药师山依弘一大师所介绍菩萨戒的模板,来要求自己「心」的生长,愿能在菩萨道上绵长的时空下,顺利完结道业,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居士在佛前发愿「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是多么大的一件事:这件大事,生生世世,愿力不失,如法修持,道业不退转,总有一日是可见菩提良心的。为了加强认识心的愿力入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内,只要不断发愿灌入愿力种子,并启示心里慈善的种子,能从此由有量的慈善学习到无量慈善,当良心充溢着慈善善种,即证菩提,此段旅程是需求长时期的修行及实作。
每逢修行一段后,若慈善「心」没有添加时,修行会告一段落,再也无法推动,此时期只要检视自己心里的问题,只要自行悔过,改变自己从头再动身,所以在「大日经」中着重,即便登地菩萨也要修行,八地才干彻底圆融各法而不会有错。更何况凡夫、行位、住位、回向位的修行者,对作业的观点更是南辕北辙,距离很大,那是无可厚非的。无量慈善是由良心起的慈善,那种慈善的广阔无量,是不行思议的。进入良心菩提,才干出菩提路,作更多利益众生之事。
「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有说到:娑婆国际是欠好、不良之地,特别是人间各行业中,为了生计而由心里引宣布的贪、嗔、痴的业种,更是表露无遗。居士学佛后,面临种种的无法,也会发生心里抵触及不平衡,但毕竟咱们仍须有个较好的环境去扶植心里的善种及慈善,依笔者之见,此处应该是道场及家庭。
在道场佛菩萨怀中融入他的慈善,学习他的慈善,暂时放下人间烦人之事。在家中,无怨无悔的去「爱」你的亲人,学习「舍心」,由此练习生长后,再扩及作业地址,…更扩大到各道中。
因为心中「怨」「恨」「全部不平之事」少了今后,慈善种也简单灌入心中,如此今后的修行旅途中,妨碍会削减许多。若是带着「怨」「恨」想修行,那是水中捞月,终不行成。
道场中要礼佛、供佛,将佛视成自己的生生世世的导师或爸爸妈妈,所以要行礼恭顺,由心里宣布最诚敬的心,像他们相同,今后也能服务咱们,所以要身口意清净入门,而最后能到达良心清净、琉璃通明,再出菩提路,这连串的完结叫大圆满的修行,这是多么不简单的一条路,也是十分殊胜的课程,因而在菩萨戒时,要用心悦诚服的大礼拜行礼仪,要用大圆满的仪规,愿自己能好好的修行,能见良心、出菩提路,服务各道。
笔者在法会中念到「皈依佛,才智无碍…皈依法,深化经藏…皈依僧,统理群众,全部无碍」的句子,不时震慑我心,充溢泪水。没有佛的教训,永久无法了解真实的才智、真实的经典,并圆融各道。「皈依佛法僧」是指透过佛的教训或历代开悟的大师能找回自己的佛性,从而学习到佛的智能,圆融各道的办法,由此才了知每部经的真实涵意、意图、修行办法、次序、现象……等各种含义,这是需求修行来完结的。透过实修才干一步步地学习到,并不是只看佛经即可。特别经文内有许多无为法的内在,没有证入空性时,永久无法了解它的真意,这也是为什么每部经及每位大修行者都着重入空性的重要。
除此之外,出菩提路的行菩萨道更是绵长无期,只要凭着慈善、决心及愿力,依托佛的辅导才干走得下去,否则每个关卡都会退失「菩提心」,那菩萨道也走不下去了,往后的课程也无法学到,所以不退失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事。在药师山学佛环境下添加慈善心、不退失菩提心都是一个初入佛门的人要永记于心里,如此才干走入摆脱门,再由此修习出菩提路的妙法。
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仅有添加「福」的一条路。咱们常常提示咱们学佛要「福慧」双修,「慧」是指空慧,指由摆脱门入空,但行菩萨道是结各道善缘,添参加空的资粮,使入空后走菩萨道更能称心如意。
药师山居士们学佛,在累生累世菩萨道上「发菩提心,不退失菩提心」是咱们重要的信仰,无怨无悔的善行善念透过修行注入第八识中,愿提前完结证菩提良心,提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受菩萨戒能够巩固行菩萨道的本愿,确实无虚,对受戒的佛弟子,笔者及咱们山上的同修们会一同祝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