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千年的帝王之书,兰陵萧氏功不行沒

  前史感应 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孝是中华文明根,敬是中华文明本。」中华传统文明是爱的文明、传统文明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孝与敬便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的生活态度、生活办法。所以,中华文明从孝、敬这个底子动身,老树新枝、枝繁叶茂、万古长存。

  上一集咱们谈到兰陵萧氏孝养爸爸妈妈、仁民爱物的家风,这一集就让咱们看看萧氏一家在中古时期充溢恭顺与诚心的家教。

  兰陵萧氏:诚敬立身、传承文明

  兰陵萧氏在南北朝时期成为重要的门阀宗族,人才辈出。梁武帝萧衍便是其中之一。萧衍的弟弟萧秀以及萧家在唐朝的子孙萧德言,都是以诚敬立身而流芳百世。

  萧秀出生于公元475年,在他十二岁的时分,生母吴太妃就逝世了,他和弟弟萧憺难过得许多天都不吃饭也不喝粥。萧秀尽管小,可是很有威仪,即便面临服务他的家丁,也必定要穿戴整齐、规矩帽子。所以,其时亲朋街坊对这位少年很是尊敬。

  萧秀二十七岁那年,哥哥萧衍建立了梁朝。兄弟俩在小的时分,玩得很好,所以梁武帝萧衍对这位七弟很是垂青,礼请他担任重要的官职。此刻,身居要职的萧秀,对兄长比少时愈加敬畏了,武帝因此愈加尊重这位贤弟。

  萧秀不仅对兄长萧衍很恭顺,对弟弟萧憺也很是保护。而萧憺也对两位兄长非常爱敬。但凡有好的东西,萧憺就送给哥哥享受,萧秀则怅然笑纳,兄弟之间其乐融融,让世人都觉得很是仰慕。

  跟着萧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许多有才学的人都纷繁前来访问、参学,南边的文明开展,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局势,这让北方的有识之士非常神往。颜回的子孙、《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都曾殷切期望可以迁居南朝,与南边的学者们一同,成果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开展。

  梁朝建立之后,萧秀以康王的身份,大力收集书本、开展传统学术。他礼请出名的学者刘孝标在传世典籍中节录于当世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修改成《类苑》一百二十卷,成为其时学术集大成之书。这种聚集、收拾传统学术的办法、办法被梁武帝所垂青,他便运用举国之力,编成七百多卷《华林徧略》。一千二百年后,乾隆皇帝命令编纂《四库全书》,其思路、办法都可以说是承继和发扬了萧秀以及梁武帝萧衍所创建的传统。

  公元518年,萧秀逝世。他生前曾管理过的四个州,那里的老百姓闻讯纷繁自发戴起白色的帽子,流泪为他送葬,局面非常感人。

  萧秀逝世一个世纪之后,唐朝建立了。此刻,兰陵萧氏的子孙萧德言被唐太宗礼请为弘文馆学士。唐高祖和唐太宗父子打全国的时分,常常向房玄龄、萧德言等来自南朝的重臣讨教古圣先贤管理全国的大路。君臣协力将传统治国安邦的大路运用于新朝。让刚刚走出战乱的国家,敏捷得以康复开展,迎来了和平盛世,显示出传统文明治国安邦的才智,确实实在不虚。

  萧德言以诚恳恭顺而名重一时。他以通晓《春秋左氏传》而出名,到了晚年,关于学识愈发诚敬。他每天读书,从早到晚都不知疲倦。每逢他要读五经的时分,一定会收拾好衣冠,清洁好双手,坐直坐正才会翻开书本。妻子觉得他年事已高,整天这样正襟危坐,实在太辛苦,就问他说:「您这样危坐一整天,莫非不觉得劳累吗?」德言先生回答说:「恭顺古圣先贤所说的话,怎样可以惧怕劳累呢?」

  太宗即位,就当即下诏请魏征、虞世南、褚亮和萧德言编纂《群书治要》,将经史中关于管理国家、世事兴衰规则的内容聚集成册。书成之后,太宗学而不厌,赞赏这部书让他「了解古人的经历与教导,能用才智应对国家大事」。唐朝初年的君臣际会、上下协力成果盛世,《群书治要》功不可没。而这部书的成果,并非偶尔,其编纂编制、思路,皆与当年萧秀修改《类苑》殊途同归。后来的前史学家以为《群书治要》实践是成于萧德言之手,可见其家学渊源之深广。正是萧家等大宗族的家学传承,于浊世中保存文明,才得以在大时代降临之时,因君臣际遇而得以将祖先心法、文明中心言无不尽!

  唐太宗非常敬仰萧德言的品德学识,请他为其时仍是太子的唐高宗教学五经,等待他可以像当年济南伏生、关西孔子那样,以其品德、家学,成果和平。而萧德言不辱使命,辅佐两代君主,传统学术由此发扬光大。

  印祖有言: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非常诚敬,得非常利益。关于个人修学、提高灵性方面是如此,关于国家继往开来、成果文明开展而言,也是如此。培育诚敬的精力,离不开传统家风、家道的传承。兰陵萧氏在中古时期关于整个中华文明的承继和发扬做出了重要的奉献。总结起来,仍是孝、敬二德的培育、家道家学的承继。

  自古以来,国人关于书香世家充溢了敬仰与感恩,正是源于这些宗族的家风、家道以及家学,为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带来耐久的昌盛与安靖。由此可见,复兴传统的家风、家道、家学,成果当今的国际调和、国丰民安,或许是摆在现代中国人面前的前史使命、前史重担。

  学前史、说感应;知善恶,明因果

  亲爱的听众朋友,今日咱们就谈到这儿,感谢您的倾听!下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