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莲居,号一翁,原名夏继泉,字溥斋,号渠园,山东郓城人,一八八四年四月二十日(甲申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疆于阗,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己已十一月二十二日)于北京西逝,享年八十二岁。清未曾任直隶知州、江苏知府、山东团练副大臣等职。辛亥革命中被公推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宣告山东独立。民国纪元被聘为山东督都府最高参谋,兼秘书长、参谋长等职,此后又历任多种军政职务。一九二一年辞去职务,今后首要倾慕于人化、宗教工作。至于佛法方面则追寻古德,继佛光亮,德风广被,群众同钦,号为南梅(梅光羲)北夏(夏莲居),正如衡泰,为众仰止。
盖由弱冠学懦,广研程朱陆王之学,甫壮学佛,受戒于宗说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广参内典,深游佛法,从显入密,摄禅归净,圆解圆修,融通无碍。乙丑年因山东军阀张宗昌加害,避居日本,备受朝野尊重,各宗耆宿无不亲晤,倾谈心要,贤俊之士多来问学,乃至恭执弟子之礼,终身不管。归国后,掩关津门,会合《无量寿经》,誓为此经会成完善之本,以满先贤两千余年未偿之愿。乃谢绝来宾,冥心孤诣,三年不下楼,稿经数易,方庆乐成,普海同欣,称为善本。九一八后,悲掠夺将临,乃来京宏法,应广济寺方丈现明老和尚之请,宣讲净土法门,现老与京中各寺之方丈均搭衣列座,为影响众。莲翁白叟在京大宏净宗,广育英才,数十年如一日,沾法益者数不胜数。今世尊宿谛闲、慧明、省元诸大长老对其均甚推重。四六年红白教大德贡噶活佛曰:此间堪任无上密法金刚阿阇黎位者,唯夏公一人罢了。解放后宗门耆宿虚云老法师赞其曰:不意为北方能接见会面如是之大善常识。一九六五年冬稍感不适,夜间于念佛声中慈祥西逝。
夏莲居,少志学,博贯群籍,穷研理性,兼善众艺。中年潜修内典。由宗而教,由显而密,圆融无碍,会归净土。乙丑,军阀张宗昌督鲁时,以莫须有罪相加,籍没家产,命令通缉,乃避祸东洋。逾年归来,掩关津门。丈室唯供弥陀像,专注虔持圣号,冥心绝虑,专精行道,历十载,感应道交,瑞征屡见,见佛见光,从不示人。有诗云:“一卷六字经,转破十年暗。人云我念佛,我云是佛念。迷云陈雾重重过,瞥见澄潭月影圆。”九一八事变迸发,国难方殷。北京缁素再三坚请,乃来京卜居鼓楼之侧。锐志潜修,尽心弘法,广赞大乘,宣扬净宗,诲人不倦,数十年如一日。求道问学者,日盈于庭。获沾法益者,不行胜已。或明心见性,或坐脱立亡,或往生现瑞,或舍俗落发。至于闻教起信,洗心向善者,更仆难数。乙巳仲冬,年八十有三。一日谓人曰:“余大事已办,决舍浊世矣!”于时精力奕奕,开示法要,及修持所现境地,多为素常未曾道及者。旬日后,示微疾。夜间家人侍侧,闻其念佛相继。忽闻历声一唱,惊视之,即于此一句万德洪名中,慈祥往生矣念清楚,说行便行。入弥陀愿海,为学人榜样,信乎!有关中念佛诗若干首传世。
弘法京都
1945年,建议各界联合遍及祈求息灾法会,作《联合祈求法会缘起》,广列当世众生种种罪恶,及因果报应之理,呼吁同人各尽所能,联合祈求,以拯救时运,又论及念佛法会之含义,为各方所传诵。此次联合遍及祈求法会,于夏历四月初八(5月19日)释迦圣诞在北海团城启建,为大型昼夜佛七道场。法会前后凡七昼夜,佛声不断。道场四众,不光无一倦容,而且声情激越,感动远近。随喜接连参与者,每日将近万人。庄重庄重,盛况空前。有《昼夜念佛道场中率成三偈供养群众》云:“只此一句佛,俨然六字经,一佛圆万德,六字括三乘。善信齐力念,名号同口称,譬彼百川水,浩浩赴沧溟。”“声字皆实相,同呼一起应,心净佛土净,心平国际平。愿将积德行善海,普润诸有情,明济众厄难,消除三垢冥。誓乘般若船,同向对岸登,三尊齐加被,十方为证明。”
又于祈求法会第二日,鱼磬音节稍舛。莲公面斥之,情绪严峻。道场满意后,李中宏居士以柬相规。莲公作《迦陵音》长诗以报,于佛七道场中音节之妙用阐释详明。
莲公所辑《净修捷要》,自付印以来,已历四版。节时省力,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联合遍及祈求法会满意后,应同修善信之请,作序以志缘起。并言将有《大经五念仪》,即将脱稿,请益诸方。
8月15日,日军正式宣告无条件屈服。9月2日,在屈服书上签字。抗日战役成功完毕。不久黄念祖居士由重庆调职返京,担任中心播送工作局平津区域接纳专员、北平市电台台长。临行与舅父梅光羲居士告别,因幕莲公之名,想返京后当即前去拜谒。梅公为谈莲公素日多以掩关自修为主,绝不容易承受来访的景象。黄念祖居士返京后,晤岳父萧龙友老先生,知为莲公辛亥袍侣,承蒙举荐。但因闻莲公家声甚峻,欲谒而止者凡数月。及得叩见,深蒙奖诲,为入室弟子,乃益感舅父梅公相知信任之深。
刊定《大经》
1946年,莲公自1932年发愿会合《大经》,已历十五年,稿经十易。是年初冬,黄念祖居士为祝母梅太夫人六十生日,敬承母命,发心重印千部。舅父梅光羲居士为作长序,备陈会合缘起与始末通过。岳父萧龙友老先生作跋。
《大经》重印后一个月,净宗学会、儒佛同心学会、崇俭素食会、万国品德会、正谊学会等诸方善信,发心续印此经达三千部,是为本经第三次刊印。黄念祖居士为作后记。时有黄正明女士,多年沉疴,百药罔效,因拜诵此经,宿疾顿瘳,判若鸿沟,发愿尽未来际读诵宏扬此经。又有萧方骏(即萧龙友)、郭则澐、李广相等先生,发心手写此经,准备将来影印。至此,《大经》会合本初印二千部,重印一千部,三印三千部,合计印行已达六千部。此外,据萧龙友《大经重印跋》,青岛湛山寺印经处亦曾印行多部。
是年,黄胪初中将由西安奉调北平,得识莲公,每于周末前往黄府听闻莲公解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乃知此法顿赅八教,圆摄五宗,广阔精深,而欢叹愧奋于不能自制。并跟随参与净宗学会每次佛七道场,法喜充溢。黄念祖居士曾回忆:“他在北京时,每周末都到我家听夏教师讲《大乘无量寿经》。他屡次参与夏教师掌管的念佛七。在他初来我家参与道场时,对佛法还没有深化,而且还有身为中将的习气,乃至引起同修的恶感。但是他前进很快,一次在闭关念佛关中,放声大哭哀切悔过。从这今后焕若两人。发心诚实,刻苦很勤。又一次打念佛七,这次大约一连五个‘七’。在满意的那天,忽然有重要电话要接。当回到关房时,他突见房子摆设供品等等悉数都是白色舍利。同修也同见拜垫上都是白色通明的舍利。我们搜集起来供在一盘子里。下午我听到音讯,马上乘轿车赶到,亲眼看见一盘舍利。这样皎白、通明、有规矩的舍利,我只看见过这一次。我们说这比上午现已少了许多。”(《心声录·释教的大光亮与大安泰》)
是年,白教大德贡嘎呼图克图于京弘法,一见莲公即亲告黄念祖居士言:“此间堪任无上密宗之金刚阿阇黎,仅见此一人耳。”
夏莲居大士简介
夏莲居,号一翁,原名夏继泉,字溥斋,号渠园,山东郓城人,一八八四年四月二十日(甲申二月二十三日)生于新疆于阗,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己已十一月二十二日)于北京西逝,享年八十二岁。
清未曾任直隶知州、江苏知府、山东团练副大臣等职。辛亥革命中被公推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宣告山东独立。民国纪元被聘为山东督都府最高参谋,兼秘书长、参谋长等职,此后又历任多种军政职务。一九二一年辞去职务,今后首要倾慕于人化、宗教工作。至于佛法方面则追寻古德,继佛光亮,德风广被,群众同钦,号为南梅(梅光羲)北夏(夏莲居),正如衡泰,为众仰止。盖由弱冠学懦,广研程朱陆王之学,甫壮学佛,受戒于宗说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广参内典,深游佛法,从显入密,摄禅归净,圆解圆修,融通无碍。乙丑年因山东军阀张宗昌加害,避居日本,备受朝野尊重,各宗耆宿无不亲晤,倾谈心要,贤俊之士多来问学,乃至恭执弟子之礼,终身不管。归国后,掩关津门,会合《无量寿经》,誓为此经会成完善之本,以满先贤两千余年未偿之愿,乃谢绝来宾,冥心孤诣,三年不下楼,稿经数易,方庆乐成,普海同欣,称为善本。九一八后,悲掠夺将临,乃来京宏法,应广济寺方丈现明老和尚之请,宣讲净土法门,现老与京中各寺之方丈均搭衣列座,为影响众。莲翁白叟在京大宏净宗,广育英才,数十年如一日,沾法益者数不胜数。今世尊宿谛闲、慧明、省元诸大长老对其均甚推重。四六年红白教大德贡噶活佛曰:此间堪任无上密法金刚阿阇黎位者,唯夏公一人罢了。解放后宗门耆宿虚云老法师赞其曰:不意为北方能接见会面如是之大善常识。
一九六五年冬稍感不适,夜间于念佛声中慈祥西逝。
夏莲居居士的生平与作品
(未定稿)
夏莲居居士(1884–1965),本名夏继泉,字溥斋,号渠园。中年今后专修净业,改名莲居,又号一翁。山东郓城人,清朝云南提督夏辛酉之长子。20世纪出色的释教学者和净宗行人,是继刘遗民、杨无为、王龙舒、袁宏道、周安士、彭际清之后的又一净宗在家大德。
早年从政
莲公有诗云:“弱冠习儒志颇猛,侃侃自将号英挺。”(《迦陵音》)居士生于世宦之家,弱冠习儒,以经国济民为怀。虽成长华屋,然性甘恬淡,绝博弈、烟酒之习,所嗜唯学。清代科举身世,入仕后曾任直隶知州、静海知县、江苏知府、山东团练副大臣。辛亥革命被公推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宣告山东独立。
1912年民国改元,被聘为山东都督府最高参谋,兼秘书长、参谋长等职。3月间,统一党山东支部建立,靳云鹏等人为名誉会长,莲公担任部长。1913年任岱北调查使,是年将沾化古刹经典1872册送山东图书馆保存。5月,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三党兼并,建立前进党。7月,山东前进党支部建立,任副部长。
民国元年、二年间,正研阅宋明诸儒书。有友人雷生,长鲁省教育,每与公晤谈,必嗤其谬,凡百余日,自是始坚信宗门向上事,有诗记云:“感君毒棒连三月,警我迷顽廿九年。”(《寄雷生》)又有同僚老友龚伯衡,已习禅有年,参“谁”字公案,用力颇健,话头提撕,昼夜不舍,已获静境,最为谨记《六祖坛经》、《指月录》,于宗门千七百则公案开口便道,有如泻瓶,于莲公颇有商讨之谊。又读莲公《儿忆母》诗:“慈亲德慧人世稀,安坐西归原不违。”则知其母笃信净土法门,莲公之学佛当与母教休戚相关。又据黄念祖居士所述,莲公之信佛与其挚友梅光羲居士之劝导有关。又《渠园先生诗集序》残稿云:“蔬食卅载,似乎枯僧。”撰者王一叶为莲公弟子,因抗日遇害,此文约作于抗日战役之前,则莲公学佛不久,即开端茹素。
这今后由山东岱北道,调职河南任豫西调查使、汝阳道尹。1916年辞去职务归里,又被聘为总统府秘书。1918年中选国会议员,任齐鲁金石书画馆监督、山东释教居士林林长。1919年11月任山东盐运使,时屈映光任山东省长。就任后彻底根除了多年的盐务坏处,深博民众赞颂。
大约于1921年前后,与学佛老友梅光羲(时任山东高级检察厅检察长)、龚伯衡(时任山东财政厅厅长)等居士,同受皈戒于安庆地藏庵慧明老法师。慧明法师唯教人念佛,叩以宗门事,唯无语。莲公《答任城靳艮斋居士》有诗记其事:“传戒法师老慧明,教吾念佛意难倾,不施棒喝但无语,颇怪此翁太世情。无言便是三顿棒,觌面失机敢怨人?当日云何不知痛,只因习气遍全身。”《题龚伯衡居士遗像》云:“又八、九年,同熏戒香,净因虽植,未办资粮。”莲公其时虽没有能深明净土一法之殊胜超绝,然其留心于净土法门,深探其奥,当自此始。
学术报国
1922年6月辞去山东盐运使一职。自此冷眼观世,坚拒各种从政邀约。专志于学术、教育范畴,誓以学术匡时,人格化物。作为齐鲁名理学家,创始私立东鲁中学,并任校长,以“发扬东方文明”为办学主旨,亲身执教,在其时盛行的疑古风潮中卓著耸立,为学界所注目,俊彦之士多来肄业。如后来成为国学我们的屈万里先生,就因歆羡该校而于1925年由省立第七中学转入其校高中部就读。时任教教师皆为一时之硕彦,如吕今山(鸿升)先生授诗文,李云林(继璋)先生授经学,丁佛言先生授《说文》,而由校长莲公授《明儒学案》。
莲公之治学,始由词章,转入经史,继而先秦诸子、宋明理学。虽事政多年,却未忘肄业。博古研今,拈佛儒不贰之旨,标道艺一元之宗,俨然已为学术我们。后有诗自嘲云:“文章两汉诗三唐,性理程朱到陆王,教下宗门忙不了,之乎者也误韶光。”(《幻余吟》)“认沤弃海昔年事,鼻孔撩天未识羞”,“入海算沙闲活计,寻枝摘叶旧通家。”(《答人问话且自勘也》)其诸作品类广文新,诗章独具韵格,文坛我们多为叹服。
然军阀混战,国运维艰,公素抱学术济世之志,郁而未彰。其忧时之心,时见于诗文中,如1924年冬作《感念四首》诗云:“共对湖山天似漆,不胜风雨满齐州”,“空王不语天魔舞,满眼苍生奈尔何!”诗中尚有“十载禅心空落莫”,“喜听清呗厌闻歌”,以及“文字千秋供一唾,素心幸未负青灯”之句。莲公由百家众流而归之于佛,不只久叩禅门公案,颇有悟入,而且广涉教海,修习露台止观,出生之心弥笃。
掩关习净
1925年军阀张宗昌督鲁,以宣扬赤化罪加害,籍没家产,加以通缉。乃去国东渡,避居日本,是为莲公人生一严重转折。在日期间,与文明艺术界及宗教界知名人士多有往来,备受尊重。贤俊之士多来问学,乃至恭执弟子之礼,终身不渝。1927年归国,卧病津沽,时年四十四岁。
此刻华夏大地烽火正炽,故乡已然成墟,满目皆是讲演无常、苦、空。公阅尽沧桑,其心转定。金石书画、性理词章,终非终究,从此摈弃。作《无闷》二首云:“狂心果歇方无闷,世不能知道始尊,九死余生契此语,纷纭幻迹更何论。”“两字渠园亦幻余,园非是我我非渠,浮生有境终归幻,除却莲邦未可居。”自此改号“莲居”,借病掩关,专修净业,决志西方。
于卧病期间,深感人命无常,轮回路险,幸亏自己对念佛法门一生决心。诗云:“一病经三载,谦让逐渐消,梦想随之减,犹如退水潮。静中细检核,所学无一可,亲故凋谢尽,看看轮到我。揽镜一长嘘,不见旧时颜,仅余皮遮骨,已无胆包天。如斯罢了乎,不由彻骨寒,佛师爸爸妈妈恩,未报殊难安。业海猛回头,连呼错不止,此寻常手段,何能敌存亡?昏夜观明星,南无无量寿!险哉此一转,不然佛难救。从此发羞愧,更作钝功夫,笑安闲他笑,愚但安我愚。日暮途尚遥,那堪再蹉跎,一门深化去,誓欲出娑婆。”(《再题〈指月录〉答艮斋》)黄念祖居士曾说:“当年,我的先师夏莲居教师,听到净土法门,回来后在屋子里就这么乐了好几天,太欢欣了!他说:这回我可有方法出去了!”(《读〈角虎集〉有感》)
莲公于大病之中,曾作偈谢世:“生已无可恋,死亦奚足厌?原本无存亡,存亡由心现。”“了知诸法空,始信悉数有,西方有极乐,有佛无量寿。”(《大病中口占二偈谢世》)信任只需信愿巩固,即便病终,亦定往生西方。所以咬钉嚼铁,心坚逾钢,置存亡于不管,爱惜寸晷,专注持名。诗云:“心不离佛,珠不离手,苦乐动态,佛不离口。亲友交劝,谓我着魔,任人非笑,我志靡他。”“卧病三载,九死一生,了无所得,唯愿持名。”“乃知此法,直捷简易,至圆至顿,终究了义。横该八教,统摄五宗,即心即境,非幡非风。千经共指,万善同归,曲为中下,专接大机。甘作呆汉,自安钝根,万阻千艰,幸入此门。”(《题龚伯衡居士遗像》)
又有《今昔》诗二首:“风云湖海昔犹龙,经卷蒲团此秃翁。傀儡上台两出戏,个中谁是主人公?”“人嘲龙性随云去,我幸秃翁是少年。白业堂前新活计,华池学种未开莲。”公病渐瘳,而净业有成矣。
又在卧病期间,曾入京参访拈花寺省元禅师,较为相契,师坚云“念佛胜参禅”。又据《金刚上师法贤传略》,1929年元旦,与屈映光居士皈依白普仁喇嘛,受四臂观音法灌顶,传六字明法。而据梅公之《大经重印序》“同受灌顶于密宗大德”,则一起受灌顶者还有梅光羲居士。
1932年,莲公四十九岁。三月间,友人靳艮斋居士(即靳云鹏,曾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要职,为莲公山东同乡,曾一起参与辛亥革命)习《起信论》,见莲公生病掩关,简缘习净,斥为偏小。又复函示四偈,自述所证,谓观真如三昧,已得见性断缚,万法皆空,欲公舍净归观,共觅捷路。莲公因作《答任城靳艮斋居士》诗偈三十一首,自述由禅、教、密而入净土一门的参学阅历,言:“公嫌念佛执心重,我恨执持没有坚,千万句能如一句,那时重与论偏圆。”并云:“念念洪名大圆镜,声声佛号水清珠,无量寿光体相用,更于何处见真如?”“千圣齐临遮不住,万牛共挽岂回头,虚空纵令有时尽,我此持名永未休。”这今后又作《再题〈指月录〉答艮斋》诗,有云:“一卷六字经,转破千年暗,眼明志愈刚,天变道不变。人云我念佛,我说是佛念,教内有真传,诸佛齐称誉。撕寒酸布衫,扫尽柏树子,踢倒少室山,掀翻曹溪流。唤回卢行者,牵转老达摩,与他同合掌,共念阿弥陀。”未久,靳艮斋居士即依善友之教,悉心净业矣。
是年秋,莲公令嗣运生节录《幻余室幻语》第五卷,呈省元禅师,颇蒙印可,并题二偈,为省老最终遗偈,有:“单提一念人难信,直至离念始不疑。欲知离念真境地,唯尚一念乃发机。”莲公答以五诗,其间有:“离念未能方念佛,是心是佛久无疑,全身已在含元殿,更把长安问向谁?”“纵能离念还须念,不念弥陀念阿谁?众生无尽愿无尽,念佛何曾有已时。”并有“抛向虚空谁印可,拈花笑倒老禅师”之句。诗到二日,师即示寂。远近竞传,叹为希有。
会合《大经》
莲公由博贯净土群籍,专攻久修,乃知晓《无量寿经》为净宗榜首宝典,为净土诸经纲要,其关于末世法运、世运之盛衰者至深且巨。曾有诗云:“苦海欲出无引绠,《大经》一卷遇救艇。”“吁嗟乎净宗易行不易懂!往昔窥天恃一孔。究理渐深漆破桶,乃知万法此其总。如贫得宝喜欲踊,抚臂勿失手坚捧。”(《迦陵音》)这今后所作《净修捷要》中引经文:“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盛赞本经为“广阔、满意、简易、直捷、便利、终究、榜首希有难逢法宝”。然本经古德注疏者稀,持诵者少,实因存世之五种原译互有详略,互相不同甚大,初心学者遍读尴尬,而三家节会本又未完善之故。魏译虽称详赡,莲池、印光二大师亦弘此本。然蕅益大师独选唐译列于《法海观澜》之“净土要典”中,又独举此译为“善本”,而称其他四译为“别本”(《灵峰宗论·刻较正大阿弥陀经后序》),并拟作注疏。彭二林云:“此经阐扬者少,实由无完本故。”因知魏译亦非齐备。
所以莲公乃力踵前贤,于壬申之岁(1932年)发愿重行会合,乃谢绝来宾,掩关津门,誓成善本,冀此无上宝典饶益当来。方其从事之初,净坛结界,香光庄重,咒水加持,表里整齐,务极敬慎虔恭。在会合的整个过程中,亦一向敬慎,秉笔必先礼佛,坐卧不离称名。所谓“一室唯供佛,三年不下楼”(《良师》),盖记实也。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浃旬累月而不决,日日祷于佛前,不时萦诸梦寐。冥心孤诣,万缘俱屏。累月经年,人物罕睹。不只于五种原译了然胸次,于三家节会本洞鉴得失,且于各藏及中外刊本详审校勘。会本中经文,绝大多数为某译原文,部分为综合数译经文而成。当会合“发大誓愿”章时,累月未决,千斟万酌,寝餐俱减。刚好慧明老法师与梅光羲居士先后北来,遇于莲公寓中,所以三人一起参详,又复拈阄佛前,最终确认奉汉、吴二译,以二十四为纲,又采魏、唐两本,以四十八为目。以二十四章含四十八愿,文约义丰,诸译所具之弥陀胜愿,备显无遗。心精力果,悲智并运,稿经屡易,方庆乐成,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并一起著有《会译引用记》、《校经漫笔》。初竣后作《会校〈无量寿经〉粗竣敬题二偈》以记:“传译独多来最早,五年读校亦前缘,慈尊加被成斯本,遍放神光照大千。”“此是净宗榜首经,详赅圆顿括三乘,若非夙植福兼慧,虽欲暂闻亦不能。”
按:莲公有诗云:“浊世无如念佛好,此生端为《大经》来。”(见《大经重印跋》)其自1932年发愿会合,至1946年完结定本刊行,十五年中千研百考,稿经十易。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艰苦卓绝,为法忘身,终成善本,实有足令人惊叹敬仰者。后人或赞或谤,亦大多与其会合《大经》有关。《大经》会合这一千古公案,莲公此番从头拈起,授予恶世众生,亦难免复兴葛藤。
考古德之兼采别译以补足经文,全国际流转,非仅《无量寿经》一例。如鸠摩罗什所译《法华经》,其《普门品》原无偈颂。智者大师《法华文句》、《观音义疏》亦皆未释。至隋阇那崛多译《添品法华经》时始译出。后补入罗什大师译著,而全国际流转。又今所流转之唐译八十卷《华严经》,这今后之《普贤行愿品》亦由四十卷本补入。当今所流转之唐玄奘法师译《药师如来本愿积德行善经》,其间八菩萨名,与说咒一段经文,则别离取自另两译。具体景象,印光法师所述甚详:“此经系唐玄奘译,文理畅顺。而八菩萨名,与说咒一段,二皆阙如。东晋帛尸梨蜜所译之《大灌顶神咒经》第十二《灌顶章句拔除过罪存亡得度经》,有八菩萨名。唐义净所译之《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积德行善经》,有说咒一段文,凡四百二十八字。三经实本一经,以流转已久,致贝叶脱简,各据所得之梵本以译耳。而药师如来拯拔初机,咒力居多。以故前人取帛尸译著八菩萨名、义净译著说咒一段添之,令文义周足。而药师如来救度众生之心,亦无惋惜。亦如《法华》之《普门品重颂》、《华严》之《普贤行愿品》。合之则称悦佛心,离之则有阙化导。况此经此咒,全国际受持。若不添入,则诵经者不蒙密咒利益,持咒者不知出自何经。前人此举,可谓契理关键。故数百年来,依之流转。”(《增广文钞·药师如来本愿积德行善经重刻序》)又言:“此经系唐玄奘法师所译。其八菩萨,但举其目,未标其名。说咒一段,又复缺略。后之常识,欲令经义彻底,故依《七佛本愿经》,添入说咒一段,共四百二十八字。依《灌顶》第十二经,添入八菩萨名。以三经原是一经故也。须知在昔贝叶,唯属钞写,或有遗亡,致使译文全缺互异。后人添入,深契佛心。故诸注者,咸皆宗之。恐以藏本对校,致生疑虑。故并书缘起,以庆完璧云。”(《增广文钞·药师如来本愿经重刻跋》)
但是《大经》之会合,触及五译约十万字之经文,其深度、广度及与末世法运、世运之严重联系,亦决非以上各例所能及。以龙舒之修持、魏源之学问,尚难免其误,常人何可问津?然圣凡悬殊,圣人之手眼,亦非别人所可测度。莲公之会合,使《大经》为如此许多之净业行人所研读,且遍采诸译,读此一本即如遍读五译,且可作研习五种原译之最佳入门,居功至伟。莲池、印祖所指龙舒等会本之失,其本均已修订。其或仍有可商之处,则或因印行之遗漏(如“长者子”问题),或由缘起之不同。唯莲公因会合所撰之重要作品《会译引用记》(文革前尚存,见于黄老《净语序》),曾拟印行《大经》时并刊,当今所未见,或已毁于文革浩劫之中。哲人云亡,欲叩无从,惜哉!
莲池、印光二大师虽直指龙舒会合之失,印祖亦直言对立会合,云:“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但蕅益大师则见龙舒会合本有“坊间旧本,较南、北二藏,文理俱优”,而“为正其句读”,允以流转。并赞言:“此即法藏愿轮,古今一起者也。”(《灵峰宗论·刻较正大阿弥陀经后序》。须知古德所见所行,往往互有不同,然皆具足四种悉檀。即如性、相二宗,相反相成。又如六祖请人书“菩提本非树”一偈,五祖见了赶忙用鞋底擦去,言“亦未见性”,其下以衣钵相付。莲池、印祖之对立会合,龙舒、蕅益、莲公之会合或附和会合,各有其缘由。前者匡前人之失,阻后人之妄。后者作如来使,显弥陀愿。大事缘由,不行思议。后人实不用妄生诤论。
梅光羲居士《大经重印序》曾说到,莲公掩关会合《大经》期间,因为精诚所感,屡现瑞征。《心声录》中所说老鼠坐化的案例,即产生在莲公闭关期间。《释教的大光亮与大安泰》一文中如是描绘其事:“动物往生,我要举夏教师的比如。他在闭关的时分,成天绕佛念佛,绕了佛之后坐下来念,念了之后穿上鞋下去绕。后发现有一个老鼠,在老居士绕佛时就跟着绕。等老居士坐到座位上,盘腿一坐,两只鞋就放下去了,是两只很大的鞋。那老鼠就坐在两个鞋傍边,它也安坐。比及起立绕佛,这个老鼠又跟着他绕,成为惯例,天天如是。但是有一天先师起来了,一看那只老鼠没有动。碰一碰老鼠还不动,再一看,老鼠安坐死去。这个老鼠,它能跟着人绕佛,跟着人坐下来,人起来它又跟,最终就安定在两只鞋中心坐化了。至于它是否会念佛,无从证明,但它能在关房中,紧跟先师同坐同绕,最终安定坐化,决议是深化净土法门。”
1935年,《大经》会合本初竣后,慧明老法师即认定为古今榜首善本,乃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亲为印证。不久,梅光羲居士在中心播送电台接连播讲此经,称之为最善之本。两人一师一友,法谊深沉,又曾于会合期间参与重要定见,是与会合本缘由最深的两位善常识。
是年秋,莲公举家迁京,卜居鼓楼侧之帽儿胡同,作《卜居示儿》四首。(有材料言1932年迁京,恐未确。因《卜居示儿》诗:“十载播迁暂此居。”自1925年避居海外,至1935年整十年。又言:“客邸幸能蔽风雨,不胜南望水天寒。”自注:“鲁西河决,吾郓当其冲,众多数月,横荡千里,严霜已降,人将那堪?”考山东省于1935年7月10日鄄城黄河大堤决口,加之大雨积涝,形成特大水灾,淹及菏泽、郓城及苏北等地共27县。鲁西15个县受灾,灾区面积7700余平方公里。与诗中所记相附,故可确认迁京在此年。)
1936年,莲公已久居京都,称在京寓所为“寄庐”。友人中有张宪臣将军,素不信佛,因睹所会《大经》,善根顿发,遂率眷属同受皈戒,并最早课读,最早成诵。是年发心印行二千部,是为此本经之初印。据慈舟法师之《科判》,初本所分章次尚为三十七章。11月,莲公入室弟子黄超子居士为初印本作序,言该本因亟欲付印,致使序文与《会译引用记》均未付入。莲公以其校勘未审,不允流转,言将有定本与序文等一起另刊。仲冬,作《赠某居士》十六首。
慈舟法师自1936年秋由青岛湛山寺至京,住持净莲寺。1937年春,将所方法界学院由福州迁京,二月初开讲《华严经》,至1939年秋满意。在此期间,慈舟法师对《大经》会合本亲为科判,并至济南开讲,盛况空前。又于京城拈花寺开讲悉数。所作《佛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科判》,于1939年印行,今存。
指归净土
1937年,《欢欣念佛斋诗钞》印行,由其嗣东庵、运生所录存,即今所传《净语》上卷。(按:黄念祖《心声录·莲宗妙谛–净语三则》云:“《净语》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净土诗集,原名《欢欣念佛斋诗钞》。五十年代初,许多补充新篇,改名《净语》。”《净语序》云:“上卷系令嗣东庵、运生两兄录存者,已于廿五年前印行海表里。其下卷则由长白黄一如居士编录而成。既共合为一编。”因知《欢欣念佛斋诗钞》即今《净语》上卷。所言“已于廿五年前印行”,据《净语再版后记》,《净语》一书初版于1962年。则《欢欣念佛斋诗钞》印行年份应为1937年。又《净语上卷·答任城靳艮斋居士》诗前有莲森附记,时为丁丑年,即1937年,应为编印时所加,可作参证。)
是年,靳云鹏居士已专修净业,佛不离口,珠不离手,不光自念,且以劝人。于广济寺讲坛述学佛缘由,盛称莲公为己良导。
经靳云鹏居士介绍,莲公与广济寺退居现明法师相识,极为符合。广济寺于1931年11月曾不小心失火,首要修建简直全被焚毁,后经住持现明法师募化重建,规划较前愈加雄伟。退居后,任广济寺莲社社长。莲公与谈净宗纲要、净土三经精义,现明法师备加赞赏,所以前后三次访问,坚约担任莲社副社长。应其请,莲公于广济寺宣讲《阿弥陀经》。现明法师与京中各寺之方丈均搭衣列座,为影响众。莲公其时已遵智者大师教,于悉数时悉数处,坐必面西,决不背西而坐。
是年产生七七事变,日军向卢沟桥建议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抗,抗日战役开端。七七事变后,李西原居士于京得遇莲公,获沾法益,如饮醍醐,庆快生平,得未曾有,乃委心依止。李西原居士年善于莲公,但一向执弟子礼,数十年如一日,并奉莲公所会《大经》为日课,从未连续,且在黄阳山闭关手写数本施人。
又有续可法师,年少即对莲公崇奉极深,大学毕业后,中年发心学佛。莲公即以此经授之,言:“佛法非同小缘,宜先熟此,以培善根。”未半月,竟能背诵。莲公嘉其猛利,为讲净宗要旨,连夕达旦,凡四十日。寒冬风雪,炉火无温,听者、讲者俱忘寒疲。续公欲企净业大成,不多敝屣世荣,披剃圆具,后宏法平津,慧辩出众。
莲公所作《六信四愿三幸一行斋自警录》云:“三十五岁前,颇喜谈奥妙。四十五岁后,最厌谈奥妙。盖至奥妙即在最往常中,舍往常而别求奥妙,将见其愈谈愈不妙也。”
又云:“作钝功夫是真捷径,舍此而别求捷径,皆是舍捷径而自趋纡远者也。自愧多年学道无所成,皆因求捷径而自趋纡远,未尝作钝功夫故也。近年始晓此理,然能够语此者寡矣。”
又云:“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真干,宁肯碎骨粉身,终不忘失正念。”
又云:“末法众生根钝业重,外魔、内障无人不具,邪多正少,退易进难。若都无苦,忍从何生?借彼魔恼,坚我愿力。只需将猛,不怕贼强。”
又云:“有全国际不知而我独知之识见,始能有全国际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有全国际不为而我独为之志气,始能有人所不到而我独特之境地。有人所不到而我独特之境地,始能有全国际不见知而不悔之胸襟。”
会合小本
莲公继会合《无量寿经》后,又取秦、唐两译《阿弥陀经》而会合之。《阿弥陀经》乃世尊不问自说之深经,言简义周,易于受持。全国际流转之秦本,乃鸠摩罗什所译。罗什大师为七佛译师,所译文约义丰,精妙流畅,全国森林列为日课。莲公之会合此经,并非不满原译。唯因经中“专注不乱”之文,颇有行人违反释尊原意,妄生歧解,以为往生极乐有必要抵达专注不乱方可。但是专注不乱,说之似易,得之实难。如印光法师所云:“事专注,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专注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注:指二种“专注”),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增广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但是净宗之殊妙,在于三根普被。凡夫念佛,径登不退。超情离见,不行思议。十方如来同赞者在此,本师释尊谆谆教导者亦在此。“专注不乱”实为求生上土之所需,抵达当然可庆,“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积德行善,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同上)净宗行人欲生同居,横出三界,但发大心,坚信切愿,厚道念佛,足矣。反之,若以为往生极乐非抵达专注不乱不行,则念佛法门就不再是普被三根之易行道,而成为只能度很少数上根利智的难行道。此种谬见,必会使净业学人疑虑丛生,望崖生退,于念佛特别法门难具坚信切愿,更可贵实在受用,因而有必要予以弄清。
印光法师曾针对此种谬见,重复加以论说:“净土法门,仗佛慈力。其他法门,皆须己力。一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资历而为官。一为特别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堕地即为悉数臣宰所恭顺。二种法门,不行并论。”(《增广文钞·复周智茂居士书》)“其积德行善利益,出于一代时教之上。”(《增广文钞·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又云:“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行以与通途法门并论。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愿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增广文钞·阿弥陀经文言解说序》)“固不管惑业之有无,功夫之浅深,但具真信切愿,虽罪业深重者,尚能出此三界,登彼九莲,况戒善齐修、定慧相等者乎?此系全仗佛力,兼仗自力以了存亡者,故于一代时教法门之中,名为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仗自力法门并论也。”(《增广文钞·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还说:“何可引此净宗门外之事,以例信愿具足之真修,致门径混滥也?”(《增广文钞·拟答某居士书》)
莲公亦有慨于此,乃兼取秦、唐两译而会合之。因唐代玄奘大师所译《称誉净土佛摄受经》,与秦译同经而异名,精确齐备,辞义详明,可免误解臆造之弊。更详究秦译“专注不乱”之文,参以唐译,证之《大经》,知其原为“专注持名”之意。所以依古德之见,补入襄阳石经二十一字(按莲池大师以为此二十一字是“前人解经之语”,不该混淆经文,其义仍应在对经文的注释中补入为好),考订秦译“专注不乱”为“专注不乱专持名号”,而与唐译“系念不乱”并无二致。由此显念佛法门,以真信切愿,感他力冥加,而得往生不退之果。净宗妙旨,言无不尽。按:莲公据《大经》“发菩提心,一贯专念”为往生必备正因,而言:“念不到专注不乱,相同能够往生。但是不能一贯专念,就不能往生。一贯专念,人人能办。”(见黄念祖《净修捷要回报谈》)直显净宗行持之心要。后之阅者当深体斯意。
莲公之会合《阿弥陀经》在1935年–1946年间,最早见于梅光羲居士《大经重印序》所列莲公作品中。1948年黄胪初居士赴台即携有此本,其时已有印行。后于1980年,北京居士林编印《佛说阿弥陀经》三种合刊本,而得到广泛流转。评曰:
刚收起大,又拈出小,
这老婆子,真是唠叨。
若依我见,管他几心,
放手便行,只求自了。
(注:禅门称善常识之慈善叮嘱者为“老婆”,如:“黄檗老婆,大愚
饶舌。”又作“婆子”。常言“老婆心切”,略称“婆心”。)
净宗学会
七七事变后,日方曾不断托人敦劝莲公参与伪政权,先后提出的任职有山东省长、教育督办等,均予回绝。1938年末,莲公与安钦呼图克图、内政部总长王楫唐、现明法师等,一起建议释教同愿会,期望能联合释教不同宗派,同心同愿,祈求消业。感化天和,消弭战役。其《同愿会特刊》云:“悉数苦果,皆有苦因。业由心造,业由心转。”“须知众生业力固不行思议,而愿力亦不行思议。其时浩劫既属共业召来,而弥天厄运,定凭大愿消去。”
1939年,由莲公首倡,与广济寺退居现明法师、靳云鹏居士一起创建净宗学会,并订于大势至菩萨圣诞为建立留念日。其组织形式为四众相等的自发集体,不设实践组织。在释教群众化、崇奉生命化、佛法日子化的精力辅导下展开学修活动。学会所缔结的学修原则为:“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持戒念佛看经论,察曩昔习毋自欺。”莲公期望以此方法宏扬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入弥陀愿海。净宗学会初建于北京北城扁担厂,莲公作《陋巷》诗以明志:“净宗学社傍城隈,松竹当轩一径开,莫笑斋居邻陋巷,乐邦自有好楼台。”学会建立初期,别离在广济寺、贤能寺、拈花寺、极乐庵、慈德小学、扁担厂等地址,每年启建佛七道场数次,并礼请大德讲经说法。
是年秋冬之际,现明老法师示寂于广济寺。老法师两次重兴广济寺,困难缔造,力擎门庭。又曾倡设利生会,全活难民无算,示寂后哭拜者甚众。法师与莲公相识两年多来,对莲公弘法利生之愿一向鼎力相助。今痛失法侣,莲公心中不由顿生孤寂之感,因作《挽现明法师》十一首以悼,有云:“摇落西风万木哀,娑婆长谢证金台,明知抱有重来愿,特为人天痛此才。”“平生有志复莲宗,喜遇东林愿继踪,岂意远公先去也,遗民反作后凋松。”“孤飞倦似云中鹤,法侣寥如曙后星,重过西留村畔路,满襟热泪为谁零!”
现明老法师示寂之第三日,其弟子宗月上人无疾坐化。于坐化前二时,莲公尚见其在灵旁长跪,神色如常,毫无异状。作《挽宗月法师》四首以悼,有:“此公姓氏君知否?三十年前刘善人。”称叹宗公“于佛法为忠臣,于师门为孝子”。
是年,黄念祖居士在重庆侍舅父梅光羲居士讲席。梅公素不轻答应,然每谈及今世释教学者,必首推夏莲居先生。
编定简课
1940年,病中发愿敬辑经文,依天亲菩萨之“五念门”,设为简课,以利净宗行人。名为《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又叫《净修简课》,是一部关于净宗实修具有重要辅导含义的作品。简课中共礼佛三十二拜,一起朗读赞文、运心观想,将赞赏、发愿、调查、回向等根本修持内容奇妙的交融在一起,使梦想不易趁机,正念自得现前。久习纯熟,关于性修不贰、境智一如等甚深义理,自生信解。简课畅通领悟事理显密,以净土法门为“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径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之“不行思议奇妙法门”,奉《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为榜首希有法宝。并视观世音菩萨为弥陀化身,尊大势至菩萨为净宗初祖。简课需时既少,收效良多,付印今后,行者称便,受持获益者众。
是年冬,印光法师于姑苏灵岩山寺安祥西逝。莲公敬集秦、唐两译《阿弥陀经》经文,作联句以悼:“法音宣流,令得殊成功益安泰;慈善嘉祐,成果如是积德行善庄重。”(《挽印光法师》)
按:《自警录》有格言:“净土法门,非深明宗、教者不信。念佛之乐,非真刻苦者不知。”言为印光法师之语。
弘法京都
1944年,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领众课诵《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已历有年。秋季,净宗学会于极乐庵举行讲习班,延聘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开讲此经,历时两月,随喜听闻者,无不欢欣赞赏。吴倩芗居士,四川成都人,精研词章、经史,曾从教于川、鄂、浙、鲁各校,教学文史,是一位富于德识的常识女人。1913年任教山东省立榜首女师后,得阅净土诸经,深心皈信,矢志莲宗。1919年辞教,于山东济南创建女子莲社。1947年示疾往生,往生前三日莲社内即放异香,直至往生七日后仍异香不断,其事略载《近代往生随闻录》。此次净宗学会讲习班于夏历九月观音诞日停业,吴倩芗老居士手书白云法师《净土词》,以志留念。
是年冬,莲公在极乐庵掌管佛七,非常严峻如法,正式参与者,都是闭关念佛。关中作《极乐庵念佛道场作》偈四首,于念佛之音节联贯及心声相应较为重视,所说皆从实在履践得来,启示群众,仔细修持,可谓修净业者之良导。
1945年,建议各界联合遍及祈求息灾法会,作《联合祈求法会缘起》,广列当世众生种种罪恶,及因果报应之理,呼吁同人各尽所能,联合祈求,以拯救时运,又论及念佛法会之含义,为各方所传诵。此次联合遍及祈求法会,于夏历四月初八(5月19日)释迦圣诞在北海团城启建,为大型昼夜佛七道场。法会前后凡七昼夜,佛声不断。道场四众,不光无一倦容,而且声情激越,感动远近。随喜接连参与者,每日将近万人。庄重庄重,盛况空前。有《昼夜念佛道场中率成三偈供养群众》云:“只此一句佛,俨然六字经,一佛圆万德,六字括三乘。善信齐力念,名号同口称,譬彼百川水,浩浩赴沧溟。”“声字皆实相,同呼一起应,心净佛土净,心平国际平。愿将积德行善海,普润诸有情,明济众厄难,消除三垢冥。誓乘般若船,同向对岸登,三尊齐加被,十方为证明。”
法会启建当日,一起有人在北海永安殿为日军作武运长久之祈求。莲公有感而作《苍生泪》诗二首:“道义沉沦六合昏,佛徒如此更何论?暗将一掬苍生泪,洒向漫空铸国魂。”“群众专注忘晓昏,佛声随愿满六合,团城七日龙天赞,定有祥光护国门。”
又于祈求法会第二日,鱼磬音节稍舛。莲公面斥之,情绪严峻。道场满意后,李中宏居士以柬相规。莲公作《迦陵音》长诗以报,于佛七道场中音节之妙用阐释详明。
莲公所辑《净修捷要》,自付印以来,已历四版。节时省力,受持获益,先后相望。联合遍及祈求法会满意后,应同修善信之请,作序以志缘起。并言将有《大经五念仪》,即将脱稿,请益诸方。
8月15日,日军正式宣告无条件屈服。9月2日,在屈服书上签字。抗日战役成功完毕。不久黄念祖居士由重庆调职返京,担任中心播送工作局平津区域接纳专员、北平市电台台长。临行与舅父梅光羲居士告别,因幕莲公之名,想返京后当即前去拜谒。梅公为谈莲公素日多以掩关自修为主,绝不容易承受来访的景象。黄念祖居士返京后,晤岳父萧龙友老先生,知为莲公辛亥袍侣,承蒙举荐。但因闻莲公家声甚峻,欲谒而止者凡数月。及得叩见,深蒙奖诲,为入室弟子,乃益感舅父梅公相知信任之深。
刊定《大经》
1946年,莲公自1932年发愿会合《大经》,已历十五年,稿经十易。是年初冬,黄念祖居士为祝母梅太夫人六十生日,敬承母命,发心重印千部。舅父梅光羲居士为作长序,备陈会合缘起与始末通过。岳父萧龙友老先生作跋。莲公值此胜缘,重加修订,将初本三十七章增为四十八章。又于本经印成后,决议补入“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四句,列于勘误表中,而成最终定本。
在梅光羲居士所作《大经重印序》(即《重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会合序》)中,列出或提及莲公各类作品,包含现已印行或正待印者合计17种:《大经》会合本、《阿弥陀经》会合本、《会译引用记》、《校经漫笔》、《大经合赞》、《净修简课》(即《净修捷要》)、《大经五念仪》、《莲宗密钞》、《欢欣念佛斋诗钞》、《听佛轩自警录》、《一翁幻语》、《入道三字箴》、《一梦漫言评叙》、《邵康节安泰集钞》、《白玉蟾诗禅道影录》、《二溪学粹》、《渠园诗文集》。是研讨莲公作品的重要史料。
《大经》重印后一个月,净宗学会、儒佛同心学会、崇俭素食会、万国品德会、正谊学会等诸方善信,发心续印此经达三千部,是为本经第三次刊印。黄念祖居士为作后记。时有黄正明女士,多年沉疴,百药罔效,因拜诵此经,宿疾顿瘳,判若鸿沟,发愿尽未来际读诵宏扬此经。又有萧方骏(即萧龙友)、郭则澐、李广相等先生,发心手写此经,准备将来影印。至此,《大经》会合本初印二千部,重印一千部,三印三千部,合计印行已达六千部。此外,据萧龙友《大经重印跋》,青岛湛山寺印经处亦曾印行多部。
是年,黄胪初中将由西安奉调北平,得识莲公,每于周末前往黄府听闻莲公解说《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乃知此法顿赅八教,圆摄五宗,广阔精深,而欢叹愧奋于不能自制。并跟随参与净宗学会每次佛七道场,法喜充溢。黄念祖居士曾回忆:“他在北京时,每周末都到我家听夏教师讲《大乘无量寿经》。他屡次参与夏教师掌管的念佛七。在他初来我家参与道场时,对佛法还没有深化,而且还有身为中将的习气,乃至引起同修的恶感。但是他前进很快,一次在闭关念佛关中,放声大哭哀切悔过。从这今后焕若两人。发心诚实,刻苦很勤。又一次打念佛七,这次大约一连五个‘七’。在满意的那天,忽然有重要电话要接。当回到关房时,他突见房子摆设供品等等悉数都是白色舍利。同修也同见拜垫上都是白色通明的舍利。我们搜集起来供在一盘子里。下午我听到音讯,马上乘轿车赶到,亲眼看见一盘舍利。这样皎白、通明、有规矩的舍利,我只看见过这一次。我们说这比上午现已少了许多。”(《心声录·释教的大光亮与大安泰》)
是年,白教大德贡嘎呼图克图于京弘法,一见莲公即亲告黄念祖居士言:“此间堪任无上密宗之金刚阿阇黎,仅见此一人耳。”
山东同乡何思源所以年10月调任北平市长,常至夏府与莲公进行学术研讨。
法流海外
1947年5月间,莲公与孔德成、肖龙友、王家齐等一起建议建立遍及祈求联合会。
是年,南边各地礼请莲公赴江南弘法,因思南边乃高僧大德聚集之地,不如出海前往台湾更有实义,因日本侵吞台湾期间必将政治进入宗教,正法决难宏扬。此刻黄胪初居士正因亲缘联系,意欲前往台湾,并愿担任先行赴台调查之使。莲公欣允其请。是年秋,约黄胪初居士居夏府一月有余,为示净宗纲要与《大经》会本精义,以充赴台弘传之资。每至奥义通会之时,往往焚膏继晷而未觉。黄胪初居士因是胜缘,了存亡之心弥切,誓愿一生专修专弘净土法门。
1948年春夏之交,黄胪初居士抵达台湾,随身带有《大经》会合本、《阿弥陀经》会合本、《净修捷要》等莲公作品各数十部之多。并应邀于《台湾释教月刊》宣布《敬告全台同胞–来台参观的含义》一文,向台湾释教界介绍北平净宗学会的主旨、纲要、修学原则,及学会领导人莲公的扼要修学阅历与作品等状况。为净宗学会初次传达海外之机缘。黄胪初于10月20日写给莲公的信中,具体汇报了他在台调查状况,并言:“到今日,《大经》已送出三十余部。嗣后曲折劝谕,《大经》在台定可大放光亮。”黄胪初居士于次年依慈航法师剃度落发,法名律航。
1950年,李炳南居士据黄胪初居士所携之本,在台中宣讲《大乘无量寿庄重清净相等觉经》,并作有眉注,今有影印本流转。
是年夏历十一月初一(12月9日),律航法师在台湾汐止静修院,闭百日念佛关。关中发愿:“誓愿生生世世,专注宏扬净土法门,完成人世极乐国际。”
1951年夏历二月初十(3月17日),律航法师百日念佛关满意。出关时即席陈述三月关内通过,言到:“现就师友的恩来讲:律航五十岁方闻佛法,蒙上心下道法师教授三皈五戒,得知佛法门径。来台今后,蒙慈老法师剃度,落发为僧,得以专修净土法门,方知念佛为真实了脱存亡的捷径。其他师友,如夏莲居、李炳南、董正之、韩慧达、许梁公诸位居士,辅导熏习,获益甚多。”(律航法师《百日念佛自知录》)
律航法师所著《念佛入门文言解》,引有莲公法语数则:
“念佛当如香象过河,步步着地。念佛当如羚羊挂角,四面不靠。全身靠倒,炽但是念。光涵虚空,声满六合。佛声所处处,即佛光所照之处。我在佛光中念佛,佛在我心中念我。将一句阿弥陀佛如靠一座须弥山相同,不管遇到任何顺逆苦乐的境地,决不忘失这一句佛号,方为坚持正念。”
“只需肯念,成佛一半,全国还有这样廉价的事吗?”
并言:“夏莲居老居士有两句诗云:‘莫管曩昔与未来,念准其时这一句。’其时行人领会诗意,便得着受用的许多。”
观音宝典
1949年1月6日(夏历十二月初八)为释尊成道日。因同人发心印行唐贞元所译四十卷《华严经》之《观安闲菩萨章》,并与《楞严经·观音圆通章》、《法华经·普门品偈》合刊。莲公为之编定成册,名为《观音宝典三种合参》,所以日作序。序中胪陈《华严经·观音章》之旨趣,以为此章所说普门示现之义,较《法华经·普门品》更为广备,并言:“《入不思议摆脱境地普贤行愿品》为华藏教海之总汇,而《观安闲章》又为《入法界品》之枢键”,“实读悉数《华严》之宝钥”,“尤足分析《圆通章》、《普门品》之所未详”。序中多引《大经》经文以为参证,以为《无量寿经》便是小本《华严经》,极乐净土无异华藏国际。
所编《观音宝典三种合参》,首重四十卷《华严经》之《观安闲菩萨章》,故列为榜首种,实为四十卷《华严经》之第十六卷整卷。而将善财第二十六参毗瑟底罗居士(八十卷《华严经》译作“鞞瑟胝罗居士”),及第二十八参正性无异行菩萨(八十卷《华严经》译作“正趣菩萨”)内容亦包含在内。第二种为《楞严经·观音圆通章》,于观世音菩萨自述圆通后,将文殊拣择圆通偈节录附入。第三种为《法华经·普门品偈》,因《普门品》流转最广,且其间三十五应与第二种《楞严经·观音圆通章》大致相同,故仅录偈颂。
莲公在序后之附记中,针对来客以为当今社会制度日趋前进,宗教思维对处理公民生计问题不能供给协助,阐扬佛法似无必要的观念,指出:物质生产固为立国之本,但人类日子意图并不只以衣食足够即已悉数满意,仍须寻求日子的圆满归宿,而这种需求并非仅靠艺术所能处理。所以先进社会国家,仍不废宗教之存在,其原因应当深远考虑。莲公指出:“宗教崇奉为人类日子天性之一,人类一日存在,则宗教亦与之俱存。宗教一日存在,则具有前史价值、哲学根底、最沉着、最正确、最终究之释教真理,亦当长久如新,亘古不没。”“将见社会制度愈前进,而释教最慈善、最相等之真理,亦愈得实践之发挥。但见相得益彰之益,又何矛盾之有哉!”
是年,北平平和解放。这今后故人李济深、梁漱溟、陈铭枢、章士钊、邵力子等人先后奉劝参与社会活动,因为莲公自己以为品性率直,不宜作社会工作,故而婉言谢绝。
据“菏泽之窗”网上材料,莲公于建国后积极参与政协学习组,呼应国家召唤,买5万元公债,抗美援朝时又捐赠4万元。1955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