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共享(第二十六集)

  敬重的诸位老一辈,诸位学长,咱们下午好。咱们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单元,是「臣术」,便是为臣之道。前面都讲为君之道,事实上人生扮演好每个人物都有它的正路,夫有夫道、妻有妻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为人子有子道、为人父有父道。所以遵从这些道都是大自然的规律,不跨越去做,人流露的便是德行。为人臣者要能辅正、辅弼好君王,他的德行必定也要君王敬服,才比较简略听他的劝谏。假设臣子的德行很欠好,君王听他的话,或许都不会很认同;先有好的德行,让领导者信赖,这样才干听进劝说。

  咱们看第五册七百一十二页,为人君者,他必定为人臣的时分也是做得很好,他为人君才有根底。他自己做臣子都做欠好,他怎样教训底下的人做人处世?一个人连儿子都做欠好,他能不能做父亲?那他就没有办法教育他的儿子做人,教育他的儿子为人子之道。所以很好的主管往往都是从底层做起,他有很好的德行、才干,以至於他能不时设身处地,由于他自己是过来人,都有那些处世的经历、干事的经历。现在这个年代咱们学历都很高,但事实上做人的堆集不可,可是又不以为这样。咱们看从师范学院结业出来,都觉得自己能够当教师,其实这个认知是有待商讨的。要为人师者,必是个好学生,圣贤夫子的教训他都没有好好去做,那他当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也是要教给学生为人弟子之道。他自己都做到,他讲起来就侃侃而谈。所以「正人务本,本立而道生」,期许自己今后是个好的领导,当然眼下必定要先尽好自己臣子的本分。

  而往往一个人一同是领导,也一同是部属,属於不管是高阶、中阶、底层的主管,或许他上面都还有领导,既是人家的领导,又是人家的部属。有一段在《从政遗规》的一段话很好,提到正人事奉他的上位者,「必忠以敬」,他很忠实,表现出来对领导者恭顺。咱们看到敬字,不要想便是对领导唯命是从,那敬就变成相上的敬。实在恭顺领导,是以品德、以天道来鼓动领导者、来期许领导者。咱们看魏徵常常在说话傍边,都期许唐太宗先生能实在成为留名青史的好皇帝,这是实在恭顺他;不是他讲什么都顺著他,叫恭顺。恭顺他的德行、成果他的德行,这也是敬,必忠以敬。咱们看魏丞相常常当面指出唐太宗的过错,那是满足他、成果他。可是魏徵大人会不会回到家里,见到这些老大众就说,皇帝很欠好,会不会这么说?不会的。他绝不会说自己君王一句欠好,给老大众、给他人听的。讲他的不对是为了保护、辅佐好他,念念想著怎样样协助他,怎样或许会去讲他的欠好。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念念都是为领导者著想。

  就像范公那一段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咱们今日念了好几篇古文傍边,最精辟的一句有没有?你们又没反响了,今日磁场不错,刚好都念到。咱们镇定来看,咱们自己现在在集体傍边,这几个字咱们自己有没有放在心上?比如忠,什么是忠?尽己之谓忠。尽心极力去做自己的本分,去利益集体、利益领导者这忠。「教人以善谓之忠」,这便是咱们扮演每个人物都有劝谏的本分,这在《孟子》傍边提到。咱们极力了吗?咱们劝了吗?假设咱们还没极力、还没劝就开端先诉苦,那咱们臣的本分还差得很远,人都做欠好,还要求更高的境地就不大或许。修行,许多高才智的人都是提示咱们,要从尽伦常本分开端,敦伦尽分;否则修行就失败,处事为人处世傍边心态都不对。所以修道便是修这颗心,契合伦常大路,契合真挚、慈善,真挚、慈善在哪里?anytime。你们一个礼拜没有见到我,默契有点让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仍是出在我的身上。

  所以咱们看圣贤人这些教训,都是提示咱们这些忠敬,「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一脱离咱们就不是在修道的状况了,一脱离便是被习气控制住的状况。所以「正人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他对待底下的人,「必谦以和」,十分谦善然后和气待人。自己带领一个团队,《孟子》那句话值得咱们去琢磨,叫「有利地势不如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不如人和」。请问咱们怎样到达人和?这考虑很重要,假设咱们不这么考虑,《孟子》这段话叫常识,考试的时分能够得两分。但对人生有没有协助?除非你有所领会,把它执行在你的日子、作业、处世,自己跟他人必定有受用。咱们很和气,整个家的气氛不就很联合友善了吗?咱们脾气很大一走进家门,整个家就立刻冷却到零下二度C。

  咱们看和字,和字常常跟哪个字合在一同?和谦,代表要让人家感觉很舒畅,咱们必定要谦卑待人和谦;平缓,不能大小眼,家里就不平,集体就不平,平缓。读过《了凡四训》的人要处分,「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便是为圣贤而安之也」,你看合爱合敬。还有没有?中国字很有滋味的,比如你要领会一个人什么是忠,你把跟忠排在一同的字领会领会,忠信、忠实、忠义有没有?你把它排一排,那个忠差不多能够感觉应该怎样来领会、来执行了。和爱、和敬、和蔼、友善、谐和,你们都没有反响,我还觉得是不是我讲错话了。咱们看,咱们真的有相等心,用恭顺,念念恭顺人,为人著想,保护他,不要开罪他。这个善便是不时都是好心对人,没有一点点的敌对、歹意,然后友善、谐和,有这样的心态那是实在好的干部。为什么?不时以全局的谐和著想,只需他一开口都是要化解集体傍边的,这些不愉快、纷争,他能调剂情面,安慰好了,再提起他人的正念。

  咱们做过和事佬没有?首要你要先注重他:别气、别气了,气伤身体欠好,来喝一杯黑木耳汁避免高血压。调剂好了,其实实在一个人他人事的问题,他要真的能够平缓下心,不要有心境,解铃还需系铃人,他自己得转念。否则一直盯著他人的错跟人家敌对,他自己讨苦吃了!你说可是他有错。《了凡四训》上说「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咱们自己还没做好、没感动他,否则都落入成见、落入责备,这都不是沉着的状况。说得简略,在境地傍边容不简略?咱们很熟悉的一句话,「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翻天覆地」。咱们这句话都有记起来,改天刚好在评论、在开会的时分,忽然看到一触即发,你就抓一个keypoint,抓一个刚好咱们都没说话的时分,你就念出这句话,「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翻天覆地」。念完之后说来喝杯茶,你要赶忙去斟茶平缓一下心境,咱们:对,这句我听过,然后镇定想想,当下的状况。

  最近我感觉苏东坡先生那个故事,很有深意,「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粪,见人是粪」。其实当咱们在责备他人脾气很大的时分,你说咱们会没有犯错吗?咱们在这种境缘傍边都不沉着了,咱们会没有犯过错?可是却看到他人过错就硬咬著不放,包括觉得人家:他便是不联合,他便是分自分他。当下讲这个话不便是在分自分他了吗?是不是这样?对,心中有粪,见人是粪。说人家分自分他,当下这个话不就在搞集体分自分他了吗?所以修行真的不简略。为什么圣教叫内学,不时能观照得到自己心里的起心动念,是正仍是邪、是对仍是错,一转念才有或许转境地。依报随著正报转,改掉习气,诚意正心,家就转了,集体就转了。

  所以必谦以和,真的一个人咱们镇定去看,从前的咱们庭,或许咱们回想小的时分,咱们的母亲,整个家的谐和她特别注重,决议不会发脾气。家里边伯父、小叔有哪些不愉快,赶忙私底下做作业。伯父,哪件事很感谢,拿些生果什么;你儿子考上大学了,包个红包祝愿他。把家庭里边一些心境、不愉快,透过一个女性的柔软把它给化掉,和!我感觉咱们这个年代人都很强势,也简略高傲,包括我自己。这个年代,真的,咱们这个根基得要痛下功夫才行,比如说高傲,咱们现在想一想,咱们有没有看不起的人?没有,我脑海里一个都没有。可是咱们跟人家说话,有时分讲讲讲,愈讲愈大声有没有?那是什么?高傲!要发觉不简略,如同想起来都没有。真的在人与人共处傍边,只需镇定下来留神,许多当地就能够发觉了。发现自己的习气感觉怎样?发现自己的过错叫开悟,咱们喜不喜爱开悟?你们的反响告诉我,不大喜爱开悟。蒙著像驼鸟把头埋在土里边,看不到、看不到、看不到了。怎样会看不到?「是以六合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他们看得很清楚。所以人实在要打破习气咱们发心,发耻心;发畏心,要敬畏;发勇心,下骁勇的决计,才行。这是正人对上、对下的心境。

  小人对待上面的人「必谄以媚」,对待下面的人,「接下其待下也,必傲以忽」,他位子比较高简略高傲起来,这忽是忽视底下人的需求,跟他们实践的身心状况。假设为了要赶出成果来,把底下的人压榨得身体都出问题了,那这就不人道,这便是不对的了。咱们看正人、小人,正人是咱们的本善,小人是咱们的习气,真的咱们假设有好名、求好,这个不知不觉就会出来。一想要好名、求好,愿望一上来,自己的仁慈心、柔软、敏锐就不见了,就只盯到了赶忙把成果给我赶出来,紧接著连锁反响就会出来了。而在集体傍边会相互影响,比如自己做领导很高傲,底下的人不知不觉就高傲;好名、好高骛远,底下的人也会这受欠好的感染。所以一个上位者不时想的,是要成果底下人的美好人生,不能添加他的习气。有这分仁慈心,仁者必有勇,他就有勇气好好在自己的德行傍边下功夫。包括在校园教学,教师实在保护孩子,赶忙我的一举一动要能契合经典,孩子在我的身边耳濡目染,都受好的影响。几千年来咱们的前辈们都是这个心境,所以咱们民族五千年不衰。包括我形象傍边,我父辈,父亲那一辈他们都有一个为人长者的心境,便是孩子在的时分,都要给孩子好的影响,不能给他欠好的影响。这是举到《从政遗规》上,这一段咱们为人臣、为人君很重要的心境。

  咱们来看第六十句,七百一十二页最终一行。咱们一同来把它念一下: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堆集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贫穷不易其素。】

  咱们提到为人臣之道,首要要有好的德行,要立时令。这忠臣在古代,为官者是老大众的典范,他愈有时令、愈有德行,老大众、全国人都向他们学习。咱们看范公、咱们看司马光先生,他们在世的时分,老大众都在探问他们家发生的工作,进而来教训自己的孩子。后来他们脱离的时分,那真的是老大众像爸爸妈妈逝世相同的沉痛,这是名符其实的爸爸妈妈官。这一段话是调查历代这些忠臣,古往今来树立功业、立下好名声的人士,『皆有堆集殊异之迹』,都是往常不断堆集不同於常人的业绩。并且他们这些好的德行、业绩,都不是做一会儿的,都是终身奉行不改。咱们看范公他们家十分的节俭,到他逝世的时分,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存下来,这些都的确是铁面无私。为什么跟常人不同?由于常人最难打破的便是自私心,这一般的一个状况。除非他这品德、学识有下功夫,发效法古圣先贤,那心量就不断扩宽。

  而他们的行持、他们的行谊,『劳身苦体』,为国为民所谓绞尽脑汁、宵衣旰食,耗了许多的精力,或许身体就比较耗费。咱们看孔明先生他也只需五十出面就逝世了,咱们看孔明先生懂不理解养生之道?当然懂。孔明先生连春风都借得到,养生之道怎样或许不理解!可是为什么仍是短寿?咱们想一想他二十几岁,「受任於败军之际,受命於危险之间」。当时分刘备被曹操一直追著打,他在其间每天都要战战兢兢,几十万大军随时都要扑过来,他怎样处理这些危险,咱们可不能够想像那种日子、那种压力?可是您看孔明先生终其终身,「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咱们读「出师表」,那句句都是血泪,「受任於败军之际,受命於危险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过多少年?二十一年。而您看那种情意就为了一个知遇之恩,你看古人那种情意令人动容!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浊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咱们也遇到中华文明伦理品德最乱的年代,苟全性命於浊世,假设没有遇到经典、没有遇到师长这些教训,咱们能苟全性命吗?咱们的慧命很难不蜕化,「人不学,不知道」。想到这儿有时分都会发冷颤,会很惊惧,假设没有经典、没有师长,我现在会变成怎样姿态?所以「出师表」咱们读著读著,用咱们本身来感古圣先贤、感师长的恩德,转成一分忠实,来把中华文明给传承下去。咱们刚刚咱们一同在念这一段,您看到孔明的身影了没有?「三顾臣於草卢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谢,遂许先帝以奔走」。有没有看到孔明背著剑、拿著他的古琴动身?假设有,那这样叫做神交古人。您这一分诚意现已感得古人他那一分精力,古道照色彩,穿越时空照到你的身上,融入你的心灵了。这是用心,慕贤当慕其心,所以这一段咱们从孔明终身,真的表现得酣畅淋漓。

  「劳身苦体」,劳累身驱承受磨难,承受巨大的应战、压力。『契阔勤思』,「契阔」有指聚散聚散的状况,他终身不必定是平平顺顺的,通过一些战乱,乃至於遇到君王的误解被贬官,有些忠臣终身数次被贬官,他的心境聚散聚散傍边,这个仁慈、忠实没有一点点脱离。在《论语》傍边讲到的,「正人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都不违反这仁慈、忠心。别的「契阔」还有指存亡相约,刚刚孔明说的,「遂许先帝以奔走」,这终身便是尽这一分君臣之义,勤勉考虑思惟怎样样利国利民。『平居不惰其业』,他往常学习绝对不中止,古人都很清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咱们看孔老夫子这么有学识,可是夫子拿到《易经》,「韦编三绝」,三次那个绑书的皮带都断掉,不知道翻了多少次。《论语》里边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能够无大过矣」。咱们看夫子给咱们提示到,假设能够再给我几年,五年、或十年再下功夫深化《易经》,则无大过矣,是没有大过,小过?或许还有。所以「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大的时令不会犯,小的这些起心动念的贪瞋痴伏不伏得住?学道须是铁汉,两字信条要真干,你一点点的自我宽恕、自我松懈了,品德学识就开端往撤退了。孔明先生在教育他的子孙讲的,「非学无以广才」,你得要下功夫你的德行、才干才干上升,才干干更多的工作。他们不时提示自己,德行要提高、才智要提高、才干要提高。德行不错,才智、履历缺乏帮不上忙,作业才干缺乏,助益就有限。所以真想利益人,不时都在自己这三个方面,不断的提高。

  咱们看现在许多人,都想要为文明多尽一些力,可是在这三方面下功夫都不是很自动。这个一检讨不能自动,那种发心是口头上发的,或许发出来人家赞赏几句,觉得feeling不错,感觉不错。实在叫你下功夫读书、背书不快乐、厌烦了,叫你学些才干、学些电脑的才干:好麻烦!从这个心境傍边名不符实,这是不稳当的。「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家都觉得你是学传统文明的、宏扬传统文明的,但本质上咱们的心境十分被迫,这是名不符实都在消自已的福报。这个道理我是最清楚的,由于我名不符实最严峻,您看都消下去了。所以这个时分不泄气,得赶忙刻苦往上提,任何境地都不是坏境地,是自己肯不肯面临、肯不肯找本身的问题,找到了苦尽甘来。所以少听安慰的话,多看清自己的问题,不自欺来下功夫,由于修行、修道必打破自欺一关,才谈得上修行,始有商议处。不能打破自欺,不能看到自己的习气,毕竟入不了修行的门,变成空有一个修行的名,没有本质的修行功夫。

  孔明期许孩子要好学提高品德、才干,可是要不时能够静得下来学习,「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人不能一天,从醒过来到睡下去,都是快快当当的,早上一同来咱们能够养成一个习气,先把schedule拿出来,看看今日组织哪些事,比较很清楚今日这些组织,心比较定。晚上睡觉从前,看一看今日哪些工作有没有漏掉的,做到的打勾,有漏掉的,赶忙组织明日怎样再把它处理好,这样才干凡出言,信为先。没有用这个办法硬用脑子记,现代人事都遍及多,有时分一慌起来就忘了,记著你的心就安。除了这些工作的承认,能够写日记的时分,把今日自己在心境上、在干事上哪些不稳当,把它记下来。「日日知非,日日改正」、「过能改,归於无」,这就变成《弟子规》、《了凡四训》,跟咱们的日子便是一不是二。假设是二那就叫别离了,学是学、做是做,别离固执了那就很难得力。

  所以咱们破别离固执,构成一个心境,这一句经文怎样执行?这个心境构成咱们得的好处会更大。有时分咱们学东西,也简略贪多:很许多听、多听。俗语讲得好,贪多嚼不烂是不是这么讲?你们今日定力不错,贪多嚼不烂还伤胃,有一句成语叫「囫囵吞枣」,吞下去了都没消化吸收。所以这学习仍是要用心体悟,了解了再去执行,解行相应了咱们的境地就能提高。所以这儿「不惰其业」,每天一有空学而不厌,其实人不听经、不读经,或许想入非非就来了,就往撤退。真是理解人一丝一毫不敢松懈,连睡觉从前都不敢松懈,正念清楚,最好是梦中还正念清楚,这就有功夫了。所以看咱们功夫好欠好,想一下这个礼拜做什么梦,假设都没有梦,祝贺你,心上不放事。由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跟咱们白日在操许疑心或许会有相关。

  我从前看到一个读书人,他的行持也确的的确是「堆集殊异之迹」,杨翥先生他十分仁慈,他的行持在当地特别遭到推重。他的仁慈在哪里表现?他们家的街坊生了小孩,小孩子怕惊吓,他就把他的驴卖掉,从那一天开端走路上班,走路到朝廷去上班,疼惜小朋友到这种境地!咱们要学这个涵养,不时能体恤到他人的感触。自己大学考得不错:放鞭炮、放鞭炮。忽然听到哭起来,为什么?周围那个孩子才两个月,咱们就把人家给吓坏了,你看人一快乐就见不到人家的状况。所以人涵养到不要大喜、不要大怒,要比较平缓才是功夫,「学识深时意气平」。他们家建的房子比较矮,隔壁街坊建得高,把屋檐都建到他们家的房顶上面去了,然后下雨那个雨水都打在他们家的房顶上。家里人就提到了,他们这么过火,你看怎样水都排到咱们家上面去了。杨翥笑著说雨天少,晴天多。那饭量很大,人家建房子建到他们家的规模里边,他说再过来一点不要紧,再过来一点不要紧,横竖都是皇上的地,普天之下难道王土。这很有滋味,古人行持代代都有典范。

  像咱们到了桐城,听到六尺巷的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里的家书这么快速传来,就为了一个建墙的风云,所以宰相张英写了这一段寄回家里去,家里人就退了三尺,后来人家对方一看也欠好意思,又退三尺,就构成了这个六尺巷。我从前去走过六尺巷,思念古人的道风,成果让我惊奇的事,在我走著走著,一切的脚踏车跟摩托车,六尺巷摩托车也还行,只需看到人,它就停下来。我十分欢欣,一个几百年前人的涵养,影响到几百年后的老大众。并且住在他们那个当地的人,一跟人家介绍:咱们那里有一条六尺巷。所以人的德行的确能够恩惠后世的人,这叫精力长存,这样的人生有含义。

  杨翥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他们家的祖坟的碑被一个小孩给推倒。家里的祖坟,你给我祖坟推倒了,我的风水不就被你通通给弄坏了吗?成果他们家守坟的人赶忙冲回来:大人,祖坟的碑倒了,被小孩子弄的。当下杨翥问,小孩有没有受伤?你看涵养在哪里?就在出人意料的工作傍边,他当下的榜首念那便是涵养。就像《论语》里边讲的,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榜首句话讲什么?「伤人乎」,那一匹马便是现在的一台高级轿车。所以古人是什么?不为物欲所累,他所具有的这些物质的东西,他没有放在心上。像宋朝名将韩琦,人家送他很尊贵的杯子,简直全国便是那个杯子,这么尊贵的东西,后来被家丁给打坏,连提都没有提。如同韩琦先生还有一次,一个战士帮他拿蜡烛,或许有点走神,拿著拿著烧到他的胡子,他把它弄熄了,持续处理工作。略微看一下换人了,换战士了,赶忙说去告知,他不当心的,不要怪他,再把他换回来。就体恤一个小兵怕他会被降罪,并且你看烧到胡子。有时分咱们在看古人这些行持领会不是很深,假设有胡子的应该烧烧看,火烧胡子当下你平心静气,那真不简略。

  杨翥听到这个工作,还跑到农家去看望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一看没事,赶忙告知农家:当心看孩子,别让他受伤。什么推倒祖坟,提都没有提,就回来了。你说这样的读书人,当地的大众哪有不敬服他的道理!有一天作梦梦到摘了两颗李子来吃,一醒过来十分羞愧,梦里边会拿人家两颗李子,便是往常善良的功夫不可,三天不吃饭,警觉自己、赏罚自己,德行不可、有损。这个精力要效法,不过做法上斟酌一下,我是怕说照这个做或许会饿死。照这个规范先渐渐慢上去,也不要一下用力过猛,用力过猛三天不吃饭,你们家的人都要反对,怎样学《弟子规》学到这个姿态?实在自己不自欺,一同也要考虑到身边人能不能承受,你不要搞得全家人替你忧虑,惧怕得要死,这样不可的。

  学业不能荒惰,学识的确是济世之本,没有实在的才智学识,想要利益人谈何简略?咱们给人家的思想观念不对,不害人就万幸了,还帮人?所以济世重要。就如同人与人之间发生抵触,咱们所讲的话是在谐和、化解这个抵触,仍是无形傍边在添加这个抵触?自己冷不镇定、了不了解?有时分咱们一句话下去,就构成集体里边的误解、隔膜。比如部属来问一件工作,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对?这个状况我先了解清楚,或许有一些误解,我先了解清楚。是不是把他的气先怎样样?缓下来,人一有气的时分、心境的时分看事看不清楚。可是假设他跟我讲这个,我立刻:对,便是他不对,我跟你去跟他理论。那就麻烦了,是吧?你假设愈上位,你常常心境就出来,铁定底下抵触不断。愈高的人讲一句话底下就人仰马翻,愈上位的人一个小涟漪,底下千层浪就出来了。

  咱们知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有领会?由于我干这种事干得不少,幸亏咱们的同仁很有涵养都容纳我。当然更重要的,实在发现我的问题的时分,必定要劝谏我,否则我这一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自己都要念成口头禅,这个对德行就有损了。为什么《孝经》里边一国之君,最终的结语,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由于了解到一个国君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太大。比如楚王好细腰,楚国的国王喜爱瘦的女子,成果楚国饿死的女性愈来愈多。您看上位者这个喜好,底下的人就拼命为了到达那个喜好,你看都出问题了。

  咱们接著看到,『贫穷不易其素』,他遇到波折困难,遇到贫穷一点点不改动他往常的志趣。所以人贵在有志,「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全国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只需绝不改动,时节缘由一老练必定能够打破,而人为什么在贫穷傍边会被转?那或许就有贪著。好富贵不能常处贫贱,贪快、贪好,达不到就懊丧、就畏缩。师长老人家给咱们打预防针,这个年代宏扬正法、宏扬中华文明,要跪著把正法送出去。诸位学长您跪过没有?还没是吧?你们现在遇到的境地还算是顺缘,还没有很高的检测。每个境地其实都是在成果自己的,这些境缘才实在看出,咱们是诚心仍是假心,诚心是任何境地都不会改动这分自愿,这才是真的,真则不假,真则不变。所以「贫缺乏忧,可忧者是贫而无志」;位置比较低,「贱缺乏羞」,不是说位置比较低就觉得丢人。其实人可贵的是他尽心极力在自己的本分,就值得人家尊重,行行出状元,都是服务社会好的奉献。「贱缺乏羞,可羞者是贱而无能」,却欠好好提高自己的才干来造福人群。

  「老缺乏悲,可悲者是老而无成」,「死缺乏叹」,人死每个人都会,其实缺乏叹气,最值叹气的,「可叹者是死而无补」,咱们逝世反思终身,却对家庭、社会没有什么好处,这补益,这才是值得哀叹的工作。咱们看这些话对整个人生价值观,是十分好的教训,咱们镇定看看现在的人,羞什么、忧什么、悲什么、叹什么,都觉得如同物质比人家欠好、赚的钱比人家少,反而就在那长吁短叹。这都是没有时令、没有志趣,都是趁波逐浪,自寻苦楚跟烦恼。所以一个人人生有没有价值,跟他位置多高、赚多少钱,这是不必定是成正比的。就像刚刚跟咱们讲的,陈树菊女士她很有钱吗?她很有位置吗?没有,可是她终身的含义,影响多少不计其数的人。所以咱们立下志趣,终身不变,咱们从前看一片戏曲傍边讲到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决议要做的工作就永不回头,就干究竟」。如同是「商道」,林尚沃先生的妈妈从小给他的教训,妈妈给这些教训太重要了,孩子终身便是坚韧不拔的志气。

  咱们接著看第六十一句「立节」,是在第九册一千一百六十九页,倒数第七行。「夫贤者」,来,咱们一同念一下: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

  咱们看这儿提到这些贤德之人,他为人臣子,『不损君以奉佞』,「奉佞」就事奉君王是奉承凑趣,绝对不奉承凑趣君王,危害君王的德行,不让他的圣德有所危害。底下奉承的习尚构成,那这君王的德行必定是不断下堕。仍是《孝经》讲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为君王著想。并且特别稳重整个朝廷的习尚,有时分这个习尚偏掉,对君王、对整个全国的危害就十分大,「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取容」便是讨人快乐,不是依从讨人快乐,来曲顺投合咱们的意思。他很坚强不屈,《弟子规》讲的,「言不讳,色不媚」,他没有贪,他不会去贪名、贪利禄,所谓无欲则刚,他才干刚直,才不会被一些不对的集体习尚所左右。

  念到这两段咱们看一下,先翻到一千一百一十一页,第九册是同一册。咱们看一下这儿有个案例,来显示「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在第二段,「魏文侯与大夫坐」,魏文侯跟他的这些众大夫们一同坐著评论工作。国君文侯问到说,「寡人何如君也」,便是我是什么样的国君?请大夫们答复。「群臣皆曰,君仁君也」,国君,你是十分仁慈的国君,一个一个都是这么答复,群臣就许多人都是这么答。「次至翟黄」,次便是次第,轮轮轮到翟黄,「曰:君非仁君也」,你是不仁慈的国君。咱们想像一下,魏文侯听著听著,现已愈来愈快乐、愈来愈快乐,忽然立刻人家说,你不是仁慈的国君,一会儿或许心境上调整不过来,立刻说,「曰,子何故言之」,你讲这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说我不是仁君?你怎样知道我不是仁君?「对曰」,接著说「君伐中山」,你征伐中山国,这个国家的疆域,「不以封君之弟」,照理讲、照劳绩方方面面讲应该是封给你弟弟,「而以封君之长子」,你却封给你的大儿子,「臣以此知君之非仁君也」,从这件工作,您不是仁慈的国君。

  「文侯怒而出之」,文侯立刻很气愤:你给我出去,就叫他脱离这个当地。他现已脱离了,接著持续讲,「次至任座」,问到大臣任座,「文侯问曰:寡人何如君也?任座对曰,君仁君也」。不过前面好几个都这么讲,文侯听了挺快乐,可是刚刚翟黄讲完气氛还有点怪异,忽然下一个说你是仁君。魏文侯说你为什么觉得我是仁君?你讲个道理看看,或许他有意识到是不是都讲好听话给我听。「对曰,臣闻之」,臣从前传闻,「其君仁者其臣直」,他假设是仁君的话,他底下的臣子会十分正派、坚毅,「向翟黄之言直」,刚刚翟黄言语十分正派,所以您看国君你的臣子敢这么正派,「臣是以知君仁君也」。臣子有时分那个机敏、才智不简略,并且你看要劝动一个君王,要集体协作,要打集体战才行,所以您看那些忠臣之间披肝沥胆,英豪相惜。「文侯曰,善」,说得好,「复召翟黄」,赶忙又把翟黄叫回来封他为上卿。魏文侯也不简略的,立刻转念,还能立刻调整心境,必定翟黄的正派。特别讲自己家私事人简略:你管我家这么多干什么?人就很简略在最私心的当地,就特别灵敏,就简略发怒;其实在这些当地都没有私心,那才是公心。

  所以这个比如,显示了这一段叙说,的确是不损君以奉佞。咱们看,前面那些群臣说君仁君也,他有没有在损君奉佞?有。不阿众以取容,其实说实在的,翟黄讲完这个话出去好欠好过?那些说仁君也的人常常瞄著他:有什么了不得?所以现在好人欠好做,做好,人涵养不可都会妒忌他,挑他缺点,讲风凉话。所以《了凡四训》里边讲,「行善积德,成人之美」。遇到一些有志、有德的人,或许年岁不大,这些情面事理,有时分都会还没有到这么圆融,开罪人了,赶忙提示他,或许帮他去圆圆场,这个都是长者风仪、仁人之心。由于成果一个有德的人才其实不简略,他进程傍边有许多应战,仁慈的人一句话,或许就助他一臂之力,或许就调整了他的瓶颈。

  接著这个『堕』,也有版别说是隳,隳便是破坏的意思,破坏了公家的利益,破坏了公正。『听私』便是依从人的贪心、私欲,损公肥私这就很过错。『不挠法以吐刚』,「吐刚」便是吃硬不吃软,遇到强暴的工作,就依从、畏缩,然后曲解了公法、正法。这些为官或许黑社会实力都依从他们,乃至助纣为虐,那就「挠法以吐刚」。所以这样的涵养德行,『其明能照奸』,他的正确能够分辩奸邪。『而义不比党』,他的行为契合道义,决议不营私舞弊。「义不比党」,有道义的他就不会营私舞弊,由于义、利是相对的,重义就轻利,重利就轻义。孔子在《论语》傍边说,「正人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从这儿咱们就看出,正人跟小人涵养的差异在哪里。周比首要便是公跟私的要害点,义跟利的要害,包括周跟偏,周就代表正人以全局为重,不时会考虑周到、考虑全体;可是小人偏疼、偏袒、姑息了,就会构成这些现象。而古人在注解傍边这个周的表现,也是他的行为都是契合忠信;比便是阿党营私,义不比党。

  咱们看第二册一百九十三页,有一个案例也能够显示,乃至更让咱们了解这段话,一百九十三页榜首行。周跟偏不简略,咱们有没有遇到,你的死党,人家说他的时分,当下咱们的心境怎样样?你怎样能够讲我最好的朋友?这一句话里边或许就怕会有偏袒。结交朋友是要相互成果德行,不能变成相互包庇就各走各路了。咱们看到,「叔向见司马侯之子」,叔向是晋国的大臣,他见司马侯之子,司马侯也是当时分晋国大臣,可是他现已逝世了。逝世没多久见到他的儿子,「抚而泣之」,叔向由于毕竟是他的后辈,拍拍他、劝慰他。接著他自己也流眼泪,很悲伤提到,「曰,自其父之死,吾莫与比而事君矣」,从你父亲逝世之后,我就找不到能跟我,比是什么?接近并肩尽力。咱们学中华文明同一个字它的含义不必定相同,这儿比是并肩尽力、携手并进来劝谏君王,成果重要的决议计划,这个时机都没有了,所以他很感伤。

  「昔者其父始之,我终之」,想当年,当时分你爸爸先开端讲,然后我接著再诠释,把整个状况剖析得很清楚。这君王听理解了,就能听这个劝,然后下对一些决议计划。这儿提到说,「谓有所造为,及谏争相为,终始成其事也」。所以成果一件事不相同,你得把状况都剖析清楚,导正君王过错的一些考虑,乃至於还劝他的过错,这个进退傍边,的确有披肝沥胆的人协作,真的是相差许多。「我始之,夫子终之」,假设是我开端的,我打前锋,你爸爸便是打后卫,就协作得很好,「无不可」,无不可便是都能够协作好,把工作做成。「藉偃在侧曰」,藉偃也是当时分的臣子,在身边看到他们这么协作说了一句话,「正人有比乎」?比便是你们这样协作,正人也会搞私党吗?这儿讲「正人周而不比」,就举到了这个典故。周围的人不必定看得懂,有时分还误解:你们两个友谊这么好一搭一唱,是不是你们在搞朋党?接著「叔向曰」,他就对著藉偃提到,「正人比而不别」,比在这儿便是并肩谐和协作把工作成果。可是不别,便是不别立党派,私党又去危害国家的利益,是决议不别,不去做这个工作。

  所以他们是「比德以赞事」,相互协作成果君王的品德、成果工作,赞事便是把利益老大众的事能够做成,这个叫「比也」,所以这赞便是佐,辅佐好这个工作。「引党以封己」,透过这些群党,然后谋私益来厚自己,「利己而忘君」,自私自利都忘了国君、忘了国家,这叫「别也」。这个案例也是让咱们了解到,正人与正人之间十分和谐,那不是在搞私党,他们仍是公心,没有私心。乃至於有时分观念不同的时分,能够争得面红耳赤,所谓「正人为义之上相疾也」,疾便是直抒己见各抒观念,或许有时分还互不相让,可是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国家的决议计划,为的是老大众。所以评论完了,纵使刚刚互不相让,一脱离朝廷、一脱离会议室:来来来,一同去喝一杯。决议不会说,他刚刚跟我说话这么大声,气死我了,心量没有这么小的。由于有时分评论工作到剧烈不免口气高一点,决议不会去计较这些工作,正人为义之上相疾也。「小人於为乱之上相爱也」,小人谋私益的时分好得你侬我侬,「退而相恶」,没有私益能够谋了,立刻相互栽赃,狗咬狗就呈现了。好,这今日就跟咱们共享到这儿,谢谢咱们。

材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共享  蔡礼旭教师主讲  (第二十六集)  2011/9/10  马来西亚中华文明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