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组织的,咱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大理寺”,大理寺是干什么的呢?大理寺在我国古代是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最早是从北齐开端树立,今后历代王朝都延用其制,直至清朝。称为“寺”的组织还有:鸿胪寺(掌来宾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组织)、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的组织)。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继续,相续”的意思。意思是说,皇帝树立的这个组织是个永久性的组织,不是临时性的组织,是要国祚连绵、代代延续下去的,这就称“寺”。
释教传入我国今后,倍受历代王朝注重,以为释教的思维有利于国家控制,并且对民众有教化效果,因而我国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寓居、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期望这个场所可以永久的存在下去。所以寺是就事的机关,教育的组织。
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迎请到了我国,开端便是鸿胪寺担任招待的。后来由于释教遭到朝野遍及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我国。第二年,汉明帝命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款式为这两位印度和尚制作了一些房子,这些房子按照其时的习气,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由于寺内的经文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我国的第一座梵宇。白马寺是其时朝廷直属的行政组织。它的意图便是翻译经典,再一个便是辅导群众一起修行。隋唐今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步演变为我国释教修建的专用名词。
前史上的梵宇,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意图是遍及教育。梵宇里边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效果。里边不单单释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保藏。许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期在寺院里挂单读书。并且寺院定时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遍及佛法的效果。也是群众一起修行的一个场所。
“庙”是我国古代祭祀六合鬼神的当地,“庙”在我国的前史或许比“寺”更久远,它是我国人供祭祖先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礼祀·祭法》中说:“皇帝至士,皆有宗庙”、“皇帝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树立“家庙”。汉代今后,庙逐步成为祭祀我国的全部圣贤、神灵的场所,象咱们都知道的: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咱们没有传闻供关帝的叫“关帝寺”的。由于功用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一样。
别的,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闻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了解了“寺”和“庙”的不同,就应该理解咱们去寺院其实是去学习的,不是请求神明保佑的,也就应该理解,去寺院并不是去从事什么迷信活动,寺院是敞开人的才智的当地。 学佛之人,首先要自己理解这个道理。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