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共享(第二十七集)

  诸位老一辈,诸位学长,咱们下午好。咱们《群书治要360》进入「臣术」的部分,而君臣联系,在咱们每个集体企业傍边、国家傍边,都有这一伦联系。咱们能理解君臣之道,才干扮演好咱们的人物,尽好咱们的本分,所谓敦伦尽分,满意咱们为人之道。咱们在讲到「臣术」,所举的历代这些忠臣、良臣、贤臣的比如,听了也是十分敬服、十分慕名。而他们的行持,都是从崇高的品德傍边流露出来的,还有他们的才智、他们的德能。所以咱们要效法这些忠臣的行持,也要先在咱们自己的德行傍边下功夫才行。比如咱们看魏徵劝谏太宗皇帝,为什么太宗常常都能心服口服的承受?榜首,魏丞相的德行比他好,他敬服;第二,丞相的才智、才智博学多闻,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让太宗不得不承受。所以德行、才智、才干这不行缺少。

  而咱们看君臣之道,事实上是父子之道的连续,咱们看移孝作忠,君臣之间都称君父、臣子,所认为君者跟为爸爸妈妈之道,它的理是相通的,为人子跟为人臣之道也是相通的,咱们都说臣子、臣子。所以这父子之道连续到校园,是师父跟师兄弟;延伸到社会,它是君父跟臣子之间一个义理的连续。咱们要可以堆集好为人臣的德行,事实上咱们从「入则孝,出则弟」去领会,就有许多的感悟。比如「爸爸妈妈呼,应勿缓」,爸爸妈妈叫的时分不行以慢悠悠的,这是代表恭顺、代表勤勉,叫了立刻就应。所以对爸爸妈妈恭顺,爸爸妈妈告知的作业赶忙去做,「爸爸妈妈命,行勿懒」,勤勉,为人臣亦是如此。咱们镇定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他在单位傍边,爸爸妈妈呼,应勿缓,他不理解,所以有时分延迟,乃至慢待领导者,能拖尽量拖,那便是为人子之道他没有入心,就更谈不上为人臣的心态。

  所以您看《弟子规》每一句,它所构成的心境,都跟为人臣是相应。「爸爸妈妈教,须敬听」,他要有个谦善受教的心情,他到单位去,他的领导在经历、历炼上比他多的时分,他当然要多学习,所以爸爸妈妈教,须敬听。现在在年轻人的心态傍边,他这受教的心情比较缺乏,乃至於都会觉得新学的东西,早年的人不会,所以整个大环境的心情,其实影响著每一个人。比如咱们早年在读前史的时分,都会觉得这个年代是比几千年来,都兴隆的一个年代,无形傍边咱们念著念著,就觉得咱们比古人还要高。幸亏咱们先人保佑,还可以深化老先人的经典,咱们每次看《德育故事》,看著看著头都抬不起来,这德行比起古人那是差得太远了。怎样会说咱们这个年代是最兴隆的年代,这文明兴盛?其实无形傍边,增加了咱们这个年代人对早年先人的缓慢。并且严峻的高傲,障住了咱们闻圣教的机缘,乃至都觉得这些是过期的东西。

  古人讲「满招损,谦受益」,在《尚书》傍边提到的,历代为什么出圣贤?由于都谦善承受先人的教导。咱们这一代为什么灾害这么多?由于高傲就招来灾害。而从整个年代有这样一个过错的心态,延伸到在各行各业傍边也有这个过错的认知,都会觉得新学的东西比较高。比如咱们在教育界,许多新的教师学的是新的教育理论,他就觉得那些教了十年、二十年的教师,不见得懂得比他多、比他新的东西。这姿态他到校园去就很可惜了,他没有办法传承这些有经历教师的才智,一个高傲,眼前许多福报就这样丢失曩昔。殊不知许多真理它是亘古不变的,早就记在经典傍边,这些有经历的教师人家早就都领纳在心上。并且他们有教育爱,谁肯承传、谁肯讨教,他们真的是言无不尽。

  像咱们七月大专营、八月教师营,咱们约请陈真教师来给大学生、来给教育同仁授课。许多学员、许多校园教师私底下来讨教问题,陈教师其实上完课身体算是比较累,但是有想讨教的榜首线教师这些学员,总是提起精力,不辞辛劳给他们娓娓道来,由于她是有责任、任务的长者,她期望教育界能有更优异的教师出现。所以先人提示咱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家庭来讲,是没有优异的下一代;从各行各业来讲,比如说咱们从事教育作业,假设教育界没有出好的下一代,那咱们这一代也无脸见先人。包括医学界,包括商道各行各业,包括为官者君道、臣道,都应该有好的下一代来承传,让这个道统能连续下去,所以各个职业都应该注重伦常,都应该谦善受教。现在年轻人没有领会到这一点,咱们不只不能生他们的气,还要怜惜他们,由于一不受教,他人生要走许多的弯路、许多冤枉路,走得回来还好,走不回来或许终身就到歧途上面去了。

  所以咱们看《弟子规》这些教导,是为人子、为人臣,应该有的正确心态。「爸爸妈妈责,须顺承」,有过错了,爸爸妈妈、领导纠正咱们要谦善承受,改正才干前进、才干生才智。假设错了,在承受批评的时分火气很大,脾气不由得,这在德行傍边都是适当有亏。连对自己的爸爸妈妈、领导者,都伏不住脾气,对其他的人那就更是放纵自己的瞋恨。所以《弟子规》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总要把这个根基给扎牢。咱们看包括「冬则温,夏则凊」,为官者最重要的是保护公民,他在家对爸爸妈妈关心至极,他为官当然是好官。他在哪个职业必定服务好他的客户,服务好他服务的目标,就像咱们在校园教学,当然要服务好孩子,从而要服务好家长。由于教孩子就了解到更重要的,是他的爸爸妈妈要有正确观念,才干够合作好教师来教育孩子,才干给孩子好的典范。当教师教孩子,进一步还要引导家长,你说那我多辛苦!义所当为,道义应该做的其实不会累的!

  累仍是由于自己没有真挚去做,带著心情去做,或许太自私只想到自己多歇息、多干什么。实在尽道义的时分神里很结壮,人不怕身累,身累了,尽了本分都睡得很甜,就怕放纵身体,自己闲适了,但是该做人的本分没做,其实心里是很虚的。所以爱民是为人臣的责任,包括其他职业,服务好人也是咱们为人部属的责任。所以有对爸爸妈妈体恤至极的心,必定可以把臣道做好。咱们看「出必告,反必面」,这便是少让领导操心,一些状况都能当令的报答,让领导者了解告知的作业,他心里就有底。假设告知一件作业都没有会报,这领导他会有一个担负:不知道做得怎样样了?那是重要的客户、重要的人物。我都现已凡出言了,告知之后不知道去向理好没有,也没打电话。所以一处理完,立刻会报,领导者这个担负就放下,他会觉得作业交给咱们办很定心,都会处理得很好。让爸爸妈妈定心的人在单位傍边,他以体恤爸爸妈妈的心去体恤领导,领导也会少操许疑心。

  真的每一句咱们用心去领会,比如「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相同的,当部属你不行以自专,这作业都没先请示,就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最终做错了,集体跟领导都要背黑锅,所以这个请示也是应该有的心情。像咱们之前跟咱们有谈过,孔子对四种行为觉得是十分严峻的,「正人亦有恶乎」,对哪四件事觉得严峻?其间有一件便是「恶勇敢而窒者」,便是他很勇敢,也很骁勇,但是他的思想观念是过错的,是有偏颇的。这窒便是不灵通,他的认知过错,但是又自专,我行我素,硬是要这么去做,领导也不知道。成果做错了,乃至於集体都承受不了那个过错,那就悔之晚矣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所以自动请示、自动会报进展,这些都是必要的。

  包括「物虽小,勿私藏」,那便是很重要的,不能有私心,要廉洁,不能占集体的廉价,包括公司的纸你不能把它带回家用,公司的文具都不能有任何私心起作用。咱们早年听师长提到,许多他一些教师、老一辈的行谊,政府配给车,公务才用这个车;配给电话,公务才打这个电话,私事走到家门外的公共电话去打。当咱们听到这些风仪的时分,真的为之动容,觉得这些长者太令咱们敬服了。并且人要理解道理,理解因因果果,理解因果的人,任何一件事都是慎重对待。比如咱们是公务员,一切的公物都是老大众纳的税,所谓「尔俸尔禄,民膏民脂」,都是老大众的血汗钱,你公物不珍惜了,那便是浪费老大众的血汗。俗语又讲冤有头,债有主,一个公务员浪费公物、贪婪公物,他的借主便是全国的老大众。所以许多当地的俚语、俗语,都有讲到类似的道理,叫「一世为官九世牛」,当了一世的官员没有清凉,贪婪了,要九世当牛来还老大众。所以真明伦理品德他有羞耻心,耻於作恶;理解因果道理,他不敢作恶。

  特别咱们宏扬正法、宏扬中华文明,都是来自各行各业世界各地的支撑,咱们更应该珍惜这分支撑跟信赖,更应该的确要节省,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来宏扬正法,这样才对得起十方,对得起世界各地支撑咱们的同胞们。包括「亲所好,力为具」,咱们看的亲所好,爸爸妈妈期许的、欢欣的,咱们尽心竭力去做。爸爸妈妈期望咱们有品德、爸爸妈妈期望咱们成果好、爸爸妈妈期望咱们对社会有贡献,竭力去做,这是一种责任感、一种承当。用在君臣联系,对咱们宏扬正法有协助、对集体有协助的事,自动承当、自动训练,这也亲所好,力为具,这责任的承当是成长的开端。所以这很有滋味,《弟子规》延伸开来,那真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做人之道。包括「亲有过,谏使更」,这也是为人臣傍边、为人子傍边,乃至在五伦联系傍边都要尽劝谏的本分。

  再延伸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乐,从而同仁和乐,那家和万事兴,这个集体兴隆出人才,作业会愈做愈好。包括在集体傍边,「出则弟」都懂得尊重集体傍边的长者,这集体就变一个咱们庭很温暖,咱们联合力气就十分大。并且和气,都是一家人的气氛,咱们作业心情愉快,这作业效益、功率铁定更好。有利地势不如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不如人和,这种调和联合的气氛,对集体那是最大的一种无形力气,这是钱买不到的东西。所以咱们要扮演好臣的人物,首要要在《弟子规》、在这些经典傍边,扎好咱们的德行根基,进一步就能扮演好这个人物。

  而咱们之前在「臣术」,这个单元榜首个要点,榜首个为人臣应该具有的德行,是「立节」,能建立自己的节操,也是建立德行。而操行傍边历代选贤举能,最重要的两个规范就举孝廉,孝顺他能移孝作忠,廉洁他不贪婪,孝是做人的根,廉是干事的本。古人他们在认知事物的道理,都是正人务本,抓到底子。您看咱们现在许多招聘,或许公务员应考,有没有抓到一个忠臣的底子?招聘当然是要找好的官员、好的公务员,但是有没有能实在从他最重要,做人干事的孝廉著手?以至於建立政党是要为国为民,所招的党员当然也要以孝廉为准。假设不依这个规范,进来的人私益私欲都很重,那铁定为官就会贪婪腐败,最终或许连政党都会被他给拖垮。所以家也好、集体也好,要可以成果栋梁之才决议离不开孝廉的规范。

  咱们接著来看一个廉洁的典范,咱们看六十二句,在第四册五百四十六页第五行。这是讲到杨震的清凉,咱们一同来把这经文念一遍:

  【杨震字伯起。弘农民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参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杨震』是东汉人,他『字伯起』,他出生在『弘农』这个当地。他迁官到『东莱太守』,要去就任的进程途中通过昌邑县,而那个时分昌邑县令,便是他所推举的秀才『王密』,在那里当县令。最初杨大人引荐,对於王密也有知遇之恩,所以恩人来了也恭顺的要去参见。『谒』,是前去参见,夜里去的,「王密」身上带了十斤的黄金,他就拿出来,『遗』便是要送给杨震。杨震看到这个状况提到了,『故人知君』,「故」就老朋友,我是你的老朋友,我是了解你,觉得你仍是有德能可以担任县令,所以向上引荐你。但是你今日做这动作,让我感觉你是不理解我,『不知故人』,这到底是为什么?朋友之间贵在相知。今日王密拿黄金来给杨震,这不仅仅不了解他,说严峻一点,更是侮辱他的品格。怎样连这点都不信赖杨大人的品德?所以人跟人有时分要信赖不容易。面临他人的信赖要珍惜,面临他人的不信赖,在这个年代也要平心静气面临。

  乃至有一些貌同实异的说法,说什么全国乌鸦一般黑,这是过错的。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有受过圣贤教导,有很好家教的人,他在欠好的社会风气之下,他仍是可以屹立不摇的。所以王密送钱给杨震,一来,不行信赖杨震的品格,二来,或许仍是有私心,送钱那这样友谊持续培育下去。其实为官者一切的精力,都要用在体恤公民的磨难上,这才是为国君分忧解劳,这才是好官。假设都花在扶植自己的联系、实力,那就变成搞私党,并且这搞私党,就构成许多派系,最终在那里谋私益,乃至敌对,乃至在那里争斗搞成党争,这个对集体、对国家的危害是最大的。所以正人合群,但是决议不营私舞弊,《论语》讲的,正人「群而不党」。

  当下杨震这么表达,王密仍是有点愚钝,有点顽固自己的意思,所以人有时分仍是会有点昏昧。咱们信赖王密仍是有必定的学识涵养的,但是在激流傍边能立得住也是不容易的,要到大丈夫才行,否则就得要像杨震这样有德之人,给他当令的提示。接著提到,王密当下说,『暮夜无知者』,现在是夜晚,横竖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看到,没联系,这是表达我一点心意。这句话讲得如同挺有道理,表达心意的咱们考虑一下,杨震引荐王密为官,便是为国家举贤才,要报答这个恩德,那便是把你的作业做好,成为一个好官,让全国人都说杨震有眼光。这才是实在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杨震听了之后提到了,怎样会没人知道?上天知道,『天知神知』,这六合神只,乃至於咱们说老先人都在看。咱们做违反良心,做冒犯法令的事,咱们先人在天之灵流眼泪。

  咱们的先人是最保护子孙的,留下了这么多经文典籍,经文典籍背面不都是老先人的慈善吗?而的确六合神明,乃至咱们这些圣贤先人他们都有知的,「神知」。这个本相历代做为华人都很清楚,比如我小的时分,咱们住的那个当地,就有龙虎塔,那龙虎很大很长,咱们都可以走进龙的身体里边去。龙的身体里边画的是地狱变相图,真的,咱们这个文明里边,特别擅用艺术来教化老大众,从小咱们就知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咱们上小学看那布袋戏,都是演郭子仪,都是演这些忠孝节义,忠臣的子孙有好报,奸臣都遭恶报,来教育咱们这些孩子的心灵。

  而在《礼记》傍边,「祭法」这一个章节,皇帝就有立七神让老大众可以祭祀。其间咱们很熟悉的门神、就户神,还有灶神爷,都是在这七神傍边,乃至於国家鸿沟国门,都有国门神在看护国家,包括国家重要路途都有国行神在看护。所以道家经典也都说得很清楚,「六合有司过之神」,专门在记载人的善恶对错的。其实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人总要恭顺、谦善的来感触领会世界的道理。所以《老子》说「法网难逃,疏而不漏」,人间有法令,整个六合有天律在履行,所以人终身所堆集的善恶,最终决议是有审断的。乃至於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通通都有记载,本相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实在的案例傍边都表现出来。俞公算读书人,自己跟几个朋友建立文昌社,都是按照这些教导去做,但是都做外表。并且意恶太重,起心动念太多邪念、恶念,所以堆集了许多恶的行。

  『我知子知』,你跟我也都知道,怎样或许没有人知道?从这儿咱们有一分耻心,不能违反良心;有一分畏心,敬畏恶有恶报,敬畏六合鬼神,有司过之神;从而要有勇心,要去改正这些过错的行为,严峻的习气。咱们信赖王密经由杨震这么一点化,应该耻心、畏心、勇心能提起来。所以善友为依托,「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十分重要的,好朋友之间说话都是这些经典的教导。不是聚在一同言不及义,谈的都是没有意义的事,乃至仍是造口业的事,这就没有尽朋友的道义。杨震他的这分清凉也感来护荫他的子孙子孙,他的儿子秉、孙子赐、曾孙彪,通通做到三公的方位,三公下来是九卿。所以他们四代三公,都是人臣到极富有的境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福生於清俭,福分从哪里来?清凉、节省,清凉得大福,从杨家这个演示咱们就可以深化感觉到。后世杨家的子弟,他们的堂叫喊「四知堂」。

  咱们可以想像,堂号是咱们进自己家门,一抬头便是堂号,杨家的子孙每次进门,就提示一次先人的风仪,信赖他们必定都很清凉。就像林则徐先生的子孙都不抽烟,杨家的子孙不贪婪,大舜的子孙都是孝子,要效法先人,不行以侮辱先人。而唐太宗皇帝有一次通过杨震大人的墓,也是敬慕杨大人的德行,亲身祭拜,亲身写了一篇祭文,是唐朝太宗皇帝亲身祭拜他。当时分房玄龄大人提到,杨大人在天之灵应该很宽慰,通过几百年之后,皇帝亲身给他写祭文。所以这些忠臣他们的精力,的确如文天祥先生说的,「是气所澎湃,寒冷万古存;当其贯日月,存亡安足论」。他这个正气在六合之间,连续长存下来。咱们在读著这些圣贤的风仪,是用诚心去读,他们的正气就跟咱们交感,就照在咱们的身上,乃至於他们的精力跟咱们的心灵,就合而为一。

  民国初年的王善人他不识字,最终孝悌到极致可以灵通这些伦理品德的经义,还给人家讲这些经典,那没有其他,他「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并且他听每个圣贤的故事,听一个他就学一个,就把他们的精力跟自己融在一同。他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圣贤人为了道义,舍生忘死,不畏存亡。刚好他产生这样的状况,他自己也是不畏存亡,就在那样的精力傍边走著走著,感觉眼前一片光亮,他的才智就开了。等於是他那一分神跟这些圣贤交感,冥冥中这些圣贤都护佑著他,这是「立节」,很好的典范。

  咱们接著再看下一句,是在第四册五百四十二页,在第四行。咱们一同念一下:

  【昔者晋平公问於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

  一开端提到的,『昔者』,这都是前史上的记载,《后汉书》里讲到,「昔者」便是曩昔。早年春秋战国年代,『晋平公』请问他的臣子『叔向』,「叔向」咱们在上一节课也有提到,他跟同僚很好的合作来劝谏君上,这是十分忠实的臣子。而平公懂得讨教这也是可贵,他讨教到国家最大的忧患、祸殃在哪里?叔向讲到了,重要的大臣注重自己的官位、俸禄,不敢竭力、竭力的劝谏国君的过错,而底层的臣子,『小臣畏罪』,便是怕被降罪、获罪,而不敢讲真话,不敢把问题说出来。这姿态整个民意、整个政治的现况,就无法传到国君那里,下情不行上达,那许多状况就没有处理。比如说老大众的疾苦没有去保护、照料,乃至冷酷,乃至还更无忌惮的去压榨老大众,那铁定老大众会怨,乃至会起来抵挡。一切国家的状况不及早处理,状况只会恶化,就像看病的道理相同。所以不能灵通,最终往往这国家都要败亡了,国君还在那里歌舞升平,这在许多亡国之君,都是相同的状况。

  这儿的问题出在,臣子没有时令、没有忠贞,咱们看到大臣贪恋他的禄位、贪恋他的富有,他怕劝谏之后皇上不喜欢他,然后他怕这官位就保不住。而咱们看历代这些忠臣,他们常常由于『极谏』,被贬官,但是不改他为人臣的责任,像范公他被贬了好几次,但后来仍是又被升官。其实那是皇帝一时间判别不清楚,等实在镇定下来,实在把作业能搞清楚,又能受重用。而在被贬官的时分,也没有一点点的难过,范公讲到他坐在船上,被贬得挺远的,贬到三千里之外,他提到「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尽管被贬了三千里远,到了那个当地还有十万的大众,他可以去代表国君好好的保护老大众,仍是可以尽忠,所以只要能尽一分忠实,他就理得心安。但是该劝的时分没有劝,这现已失了他为臣之道!

  而他的儿子也承接了他这一分好的时令,范纯仁先生当宰相都提到,「苟言不必,万钟非所顾也」。他那时分是正宰相,比他父亲的职位还高,他提到假设皇上不选用他所说的这些谏言,再高的俸禄他也不会放在心上。皇帝不听,他或许就辞掉官职来提示皇上,他总不能持禄。所以大臣要勇於劝谏,小臣也要勇於把实在状况反响,肯定不能怕获罪。《孟子》给与咱们读书人一个勉励提到了,「富有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能做到这三点,决议在为人臣的时令可以立住。所以不受富有污染,贫贱也不会改动时令,纵使遇到一些实力的钳制也能屹立不摇。所以叔向提的要点,的确是国家很大的忧患,为人臣可以下情上达,这样就能政通人和;假设下情不上达就变成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最终状况严峻就没有办法处理。

  在《菜根谭》傍边有一段教导很好,提到「一点不忍的想法,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时令,是撑天撑地之基石」。您看这点出来,读书人、以至於为官者最重要的涵养,不忍便是很仁慈,不狠心损伤生命,乃至於能推己及人感同身受。这样仁慈的想法是生民生物,生民便是他能实在保护公民、照料公民。咱们常说的为六合立心,为生民立命便是这一分爱心;还有生物,让万物得以成长。比如为政者他在办理这些大自然的资源,他懂得循环之道,比如森林采伐要有节度,让它生生不息,这古人都懂。但是现在不理解了,他砍到最终这个森林整个都没有办法康复,乃至就变成荒地都有或许。并且不是树被损坏,整个森林的生物它没有办法生计,就绝灭了,咱们现在常常看到,野生动物灭绝的数字愈来愈多。这都是人私欲,到最终决然损伤这么多的万物,都是没有这个不忍的想法。一段不为的时令,决议不违反良知去干事,这样的时令是撑天撑地的基石,便是栋梁。古代是士农工商,为什么读书人摆榜首?他是整个社会的典范,老大众效法他,所以的确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带头人。

  经句接著说,「故正人於一虫一蚁不忍伤残」,对任何小生命都不狠心损伤它。一个孩子从小就这么仁慈,这个孩子有德、有后福!读到这儿,羞愧,小时分不理解事,没听话,常常拿小动物来玩,无形傍边增加自己的残酷之性。你看那小生命在痛,咱们还在笑,还觉得很好玩,那这样的心性一养成,今后挖苦人、作弄人还觉得好玩,这心性就坏掉了。所以长善救失,都要从保护小动物做起。「一缕一丝勿容贪冒」,由于他廉洁,物虽小,勿私藏,任何东西他都不承受贿赂,不贪心,这样的仁慈跟清凉,「便可为民物立命,六合立心矣」。

  咱们接下来看第六十四句,在第九册一千一百三十一页的第三行。这一段经文,把为人臣讲得十分具体周到,这经文里边讲到:

  【人臣之行。有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

  这为人臣的行持,假设依循这『六正』的准则,『则荣』,就会终身荣耀,乃至留名青史,这也是行孝道,「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爸爸妈妈」。如果是犯了这『六邪』的过错,『则辱』,招来羞耻,乃至侮辱先人,侮辱整个宗族的人。咱们看明朝的贪官严嵩,他那时分弄权,一手遮天,但最终他的罪过仍是公诸於世。皇上不想亲身杀他,赐他一个金碗当乞丐去,老大众一看到金碗都知道他是严嵩,最终严嵩是饿死的,所以这羞耻就很大。包括秦桧栽赃忠臣岳飞,坦白讲秦桧的家人子孙,谁敢讲他是秦桧的亲人?一个都不敢,乃至於立刻都去改姓,都有,「德有伤,贻亲羞」。所以自己的品格荣耀,不仅仅属於自己的,也是属於你的先人,还有一切爱你的人,你应该珍惜自己的品格,要珍惜他们对你的保护,不要让他们抱憾终身,苦楚。

  咱们接著,就这「六正、六邪」,来深化了解,提到,「何谓六正」,咱们看著这个经文,期许自己在品德学识上,都能到达六正的规范。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全国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咱们期望做民族、做集体的大忠臣,愿立了就有动力提高才智、德能。「一曰,萌牙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便是在作业还没有问题产生,萌牙未动。这形兆未见,便是一些事物的踪迹徵兆都还没有显现出来,昭然就很理解的可以看见,独见便是他有独特的见地,可以看见整个作业对国家存亡的要害。还有得失之要,便是作业持续发展下去,它是得是失的要素在哪里,他都可以洞悉得到,他看作业都能看到底子、看到要害。

  「豫禁乎未然前」,豫是防备,禁便是制止,便是欠好的作业还没有产生,他就可以把它防备制止了。「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使他的国君可以超然立乎显荣,由于他防备於未然,所以国家没什么祸殃。都把握了这存亡得失的要害,那当然国家管理得好,国家强盛,君王当然就遭到许多的尊荣高贵。而国君也十分轻安安闲,由于这臣子都把作业处理得很保险,所以这样的国君是很有福报,享乐了。并且更重要的,他能用这样的臣子,也是他很好的判别才干,他的才智,所以能辅佐君王到如此的境地,这样的臣子称为圣臣。而咱们今日要效法这个圣臣,看什么作业都能见微知著,洞悉机先,首要咱们对许多道理要灵通。所以把《群书治要》好好深化,你有才智、有远见渐渐就可以挨近圣臣。

  「二曰,谦善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大臣也」。在《说苑》傍边,用「良臣也」,上面也注「高文良」。第二种臣子的类型,他十分谦善,这白意便是十分真挚,白也可以做善,他的意念都是纯善,专心为国为民,又谦善、又仁慈。进善通道,给国君进善言、进中正之言,劝善规过,通道,道是有道之人,通便是可以引荐这些有道之人,来为国君所用。并且勉励主人、勉励君王,都是用经典、用礼义来勉励提示君王。谕主以长策,长策便是好的方针、好的这些规画,谕是让国君理解,让国君可以考虑深远,谕主以长策。由于上位者假设决议计划过错,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十分严峻的,所以这儿也点出来,这些大臣很重要的,他要很懂得规划,乃至於这规划都是一百年、两百年,看得很远。假设一切的决议计划都只看眼前,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都没有办法想得久远,必定很快,由于他想得都肤浅,流弊问题渐渐就出现出来。所以一个人的才智不能看一百年,不能做宰相,古人都有这样的提示,为相者都是要有高远的才智才行。

  并且可以依从然后去护念国君的长处,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匡正他的缺点过错,这样称为大臣,就称为良臣。要当良臣也要好好学《群书治要》才行,坦白讲这些才智、这些德行,没有实在学识是做不到的。所以青年十二守则里边有讲到,「学识为济世之本」,没有实在治国的才智,有好心也帮不上忙。所以不是只要发心就可以,发心还要加上才智、德行、履历、才干才行。所以《孟子》讲「徒善缺乏认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光有好心你办政治、你带领一个团队,你不必定带得好,你要有好的这些为政的才智、办法才行。只要好的治国办法,但没有一个好的好心、慈心,没有一个为国为民的心,再好的准则,它也不行能自己去实施。所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文王、武王这些治国的理念,在前史傍边都有记载。但后世盛世很少,为什么?「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有爱民如子的人出来这些政治才办得好,没有的话,那些好的政管理念,也只能放在前史这些史书里边。所以要有好的人,再运用上好的治国战略,缺一不行。

  接著,「三曰,夙兴夜寐」,夙兴夜寐便是日夜辛劳,从早到晚都是在尽本分,做好为人臣的责任。「进贤不懈」,引荐一些贤德之人,不懈便是不松懈,十分活跃仔细。「数称於往古之行事,以厉主见」,常常可以以古代,往古这些好的风仪案例来勉励国君。咱们在看这些前史的时分,这些忠臣常常都是举历代古圣先王的风仪,来期勉他的君王。「如此者忠臣也」,这样是忠臣的风仪。

  「四曰,明察极见胜败」,明察便是有才智可以洞悉这些事物的胜败地点,他很有判别剖析才干,看到了赶忙去向理、去弥补,所以「早防而救之」,作业就不会恶化。「塞其间」,可以阻塞这些问题、这些缝隙,「绝其源」,可以阻绝这些过错的本源,「转祸认为福」,扭转干坤转祸为福。「使君终以无忧」,他问题也可以化解掉,国君就不必持续忧虑。「如此者智臣也」,这样是很有才智的臣子。

  「五曰,守文奉法」,守礼乐、守这些经典奉持法令。「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食饮节省,如此者贞臣也」。他可以担任官职,主管职事仔细去做,并且却不承受遗赠,便是不承受贿赂。并且衣服端齐,他很有威仪,他当官是爸爸妈妈官,走到哪一言一行都是大众的典范。「动而世为全国道,行而世为全国法,言而世为全国则」,这是很懂得为民典范。并且食饮节省,就十分节省日子。这样叫贞臣,十分忠贞的臣子,不时都想著要为民典范。所谓「人君恭俭」,为人君者恭顺、节省,「率下遗风」,他一个官员、领导者带头做好,他可以搬运整个社会的习俗,都变得清凉节省。「人臣恭俭,明其廉忠」,一个部属可以恭顺、节省,彰明他的清凉跟忠实。

  接著讲到,「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错,如此者直臣也,是谓六正也」。当国家昏乱的时分决议不做奉承凑趣的事,并且敢犯颜直谏,由于直谏是点出君王的过错,所以会冒犯了他的威严。并且当面能清楚的讲出,国君的过错点在哪里,如此者是正派的臣子。由于假设这个问题再不讲出来,恶化到最终或许就难以拯救。并且直臣都或许仍是冒著生命的风险来劝谏,所以古代这些臣子,只要是义所当为,都是舍生忘死,所谓「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可以做到上面所讲的六正,都是十分尽到了为臣之道。好,这一节课咱们先跟咱们交流到这儿,下一节课咱们再持续来看六邪。由于六正是见贤思齐,六邪是见不贤内自省,咱们不要看到坏的,都说这个跟我没有联系,很或许咱们心性上的偏颇,这也是一个提示,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谢谢咱们。

 材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共享  蔡礼旭教师主讲  (第二十七集)  2011/9/14  马来西亚中华文明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