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佛国品滴漏言
药师山紫云居士
写完「药师法门滴漏言」一文时,心中仍是充满着佛菩萨的慈善心胸、深切的叮嘱。总是期望佛弟子们能提前回头,走入正路,完结道愿。由于现在人世学佛有许多办法,大致概括为下列五种:
(一)向落发师父学习,早晚课、念经仪轨或研习经、律、论。
(二)修习大乘法门,以修菩萨道、修心为主。净心后再研习奇妙深法,了知悉数,以实证实修为方针。因众生的根器不同而教授之。
(三)独觉—自行修习,参襌了悟,也会成为具有修为的大师。
(四)依人世传承,修习隐秘之法,如藏传佛教。
(五)小乘法。
能够说林林总总都有,每一种办法,都有它的特性及长处,总归,不管那一种办法都是在佛道上行走,愿咱们相互赏识,而不要由于办法不同而有所比较及批判。八万四千法门,只需能做到「诚心」,都是佛法。
《维摩诘经》是一部在家居士主修课程的经典,其内容阐明,穿白衣的居士依正法修行,仍可了知悉数,入佛国听闻佛菩萨的开示,怎样由菩萨道完结到佛果位,做一位菩萨应有的条件及应有的心态……都有清楚的阐明。
特别每位修行的大菩萨问出「有疾」的核心问题,都逐个回答,不失为咱们的借镜,一起写出世界间各道的情况,如天界、阿修罗界、饿鬼界、龙天诸护法。
愿今后在每期通讯中将以《维摩诘经》中的某一篇为主题,与各位研讨,期能有所协助。这次是以「佛国品」为主要阐明。
「佛国品」是指佛菩萨们在「佛国」的活动及法会景象,其实佛国也是由心所现,是假观中的一种相,自净其心后才会现出。所以,要各位修「心」的理由也在此。
壹、《维摩诘经》的特征
历代大师多推崇备至,由下列可看出:
(一)依昆明弥陀寺的沙门冰谷曰:此经又称《无垢经》,发挥法身肯定妙理,法身体用,得大摆脱,故又名《难以想象摆脱经》。
(二)肇曰:以人名经,因以人弘道直接表明,此部经阐明——真如佛性,法身之理,奇妙言辞,非一般可及。
(三)《楞严经》:佛告阿难,如来今天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四)《般若经》:校量正忆想,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广为人天巧说,比如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最胜。
总归,「般若」是一种才智,非人世才智,某某大师认为此经是神话小说或极俱文学价值的小说,无异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这是近代国学大师或一些有学问的人以人世常识来论法界,若实修今后,其观点及见地会改动,真的便是如经文所言。
贰、《维摩诘经》分十四品
1.佛国品。2.便利品。3.弟子品。4.菩萨品。5.文殊室利菩萨问疾品。6.不思议品。7.观众生品。8.佛道品。9.入不二法门品。10.香积佛品。11.菩萨行品。12.见阿佛品。13.法供养品。14.嘱累品。
参、维摩诘长者介绍
《维摩诘经》「便利品」中具体介绍这位大菩萨。
(一)供养无量诸佛,得无生忍……以如是等无量便利,饶益众生。
(二)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受诸异道,不毁正信,入治政法,救助悉数,逮诸总持,获无所畏,辩才无碍,游戏神通……等菩萨道作业,悉数都是以佛性作主。
(三)最重要有一项,即虽处居家,不着三界,能专注禅寂,摄诸乱意,虽为白衣,奉沙门清净律行。修行者,若为居士修行,应以维摩诘大菩萨为典范。
我想若现在有一位现世菩萨,如此利益众生,常常会被骂成「魔」。所以,咱们要能看清楚本相。因末法时期众生不明,佛魔不分,胡言乱言,乱戴帽子,那是要担因果的。
肆、介绍佛国品
佛国品的这种境地是指深化禅守时,能够在色终究顶天,或其他净土处,听佛弘法的实践情况,小小当地能够包容无限多的佛菩萨及龙天护法,道场十分殊胜。
(一)地址:毗耶离庵罗树园。
(二)时刻:一时
(三)参与法会人员:
(1)菩萨三万二千、众所常识(善常识)、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2)旁听生:万梵天王、天界众生。
(四)参与法会人员的条件:
(1)大智本行、皆悉成果。是指开悟见性的大智者。
(2)绍隆三宝、能使不停。遭到法界传承的修行者。
(五)佛国的特征及功用
修行者具有二十五种才干和四种积德行善,才干到佛国听法。
二十五种才干:
(1)降伏魔怨。
(2)制诸外道。
(3)悉己清净。
(4)永离盖缠。
(5)心常安住,无碍摆脱。
(6)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7)施舍、持戒、忍辱、禅定、才智及便利力、无不具足。
(8)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9)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10)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11)盖诸群众,得无所畏,积德行善才智,以修其心。
(12)相好严身,色相榜首。
(13)舍诸人世悉数饰好。
(14)称号高远,踰于须弥。
(15)坚信巩固,犹若金刚。
(16)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17)于众言音,奇妙榜首。
(18)深化缘起,断诸邪见。
(19)演法无畏,犹狮子吼,无有量,已过量。
(20)其所讲说,乃如雷震。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21)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22)善知众生,来往所趣,及心所行。
(23)近无等等佛安闲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24)封闭悉数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25)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四种积德行善:
(1)无量积德行善皆成果。
(2)无量佛土皆严净。
(3)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4)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六)护持道场的护法:
(1)天帝一万二千。
(2)大威力诸天。
(3)龙神、夜叉、干闼婆。
(4)阿修罗。
(5)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
(七)法界礼佛及供养办法介绍:
宝积佛子与五百长者子悉数持七宝盖来此处行供养,其办法如下:
(1)礼佛办法:头面礼足。
(2)供养办法:以华盖供养佛。
(3)典礼:合掌礼佛,仰视尊颜,目不暂舍,是指十分忠诚、专注、敬重心,由心里向外做出仪规。
(八)佛国课程的内容:
主题为「诸菩萨净土之行」。
因而,说出下列办法:
(1)菩萨的特质:饶益诸众生,成果众生,愿取佛国。
(2)菩萨净土具足下列的「心」:
1.直心。
2.深心。
3.大乘心。
4.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才智—六波罗蜜。
5.正定。
6.四无量心。
7.四摄法。
8.便利法。
9.三十七道品。
10.回向心。
11.除八难。
12.自守戒行。
13.十善。
14.常以软语。
(3)菩萨成果净土的程序有下列三种:
1.成果众生: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心;随其发心,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便利;随其便利,则成果众生;随成果众生,则佛土净。
2.悉数积德行善净: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才智净;随才智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悉数积德行善净。
3.心净:
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4)若要见佛净土有二种办法:
1.菩萨于悉数众生,悉皆相等,悉数众生是指各道的众生。
2.深心清净依佛才智,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九)成果:
(1)悉数群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2)比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3)若人心净,便见此土,积德行善庄重。
(4)当佛现此疆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5)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高眼净。
(6)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总归,一场佛国处的法会有如此大的功用,怎样不让人神往呢?事实上,经文上所论如此,实修后也确是如此,所以,历代大师们在宏扬佛法时,也不时的提出要实证实修、厚道念佛。
慈善心、相等心是学佛的中心思想,现在在西藏用建筑物及唐卡,汉民族用雕塑、岩画表现出法界的景象,不外乎要咱们能好好学佛,不明情况的人,不要先下断言,也要有信、愿、行的心,肯定信任如经文所言,做为修行的目标,如此才有时机入佛国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