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共享(第二十八集)

  诸位老一辈,诸位学长,咱们下午好。咱们接著经文看「何谓六邪」,这六邪指的是差错的臣子行为。这些臣子有差错的行为,当然是憎恶的,而这是一个成果,从因上来讲,第一个他是从家长教育出来的。「忠臣出於孝子之门」,奸臣也是从小他品格没有建立好,或许他脾气大,或许他私心重、心术不正,这些咱们从因上,家庭重要。能不能出国家的栋梁都要看家长教育的根,包括他为官,他的领导者,以至於君父也要有教育的责任,乃至於用他的时分要用得稳当。比如他的才德不可,你让他担任太高的官职,一下引诱太大,他的德行根基稳不了,或许就出作业。所以咱们在用人的时分,往往都觉得用他,看把他放在哪里发挥,只需有当地去发挥,如同人便是组织好了。事实上用人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他的德行根基,他的家庭布景,他的整个社会的履历经历,来考量他整个德才再来用他。所以用人其实也是在培育人,这整个进程都要把握稳当。

  所以《资治通鉴》讲到,「治本在得人」,政治要办理得好要得到贤才,「得人在慎举」,稳重的推举,「慎举在核真」,推举用了之后还得要查核。不能说用了他就信赖他,什么都不监督、不办理,最终出事的时分可不能怪部属。由于他想把作业做好,可是他的德行、才能,都还需求上位者的培育护念,信赖跟监督这两点是不抵触的。所以有时分咱们对理,解得不圆融,会偏掉,分明照经典说要信赖他,怎样最终仍是出事?信赖是信赖人之初,性本善,信赖他有愿心要做功德。但不代表他现在方方面面的才能都具足,需求慎於始的提示、护念才好。所以假设呈现部属没有做好作业,这个时分不能一味责备。就像《孟子》给咱们的教导,「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咱们今日带领集体,部属出了状况,咱们要检讨自己的才智缺乏,才没有护念好一个人。所以咱们这儿看六邪之前,一个为人领导者一来也要反思,这些人会变成这样,或许上位者的护念缺乏。再来,这一段也是观照咱们自身,不是说咱们是一个上位者就没有习气,所以六邪也是自我的提示。

  咱们看,「一曰,安官贪禄,不务公务,与世沉浮,左右张望,如此者具臣也」。他的行为,是安稳的安享这个官位,所带给他的这些福报、享用,贪求这些利禄、薪资。不务公务,就不活跃的、勤勉的把公家的事办妥,与世浮沉便是趁波逐浪,觉得横竖得过且过,能混过去就混过去,这被一些欠好的社会习尚所影响。并且左右张望,心里边只怕这官位丢掉了,察颜观色然后谋自己的私益,没有干事的准则,没有一心向公。这样的臣,具臣便是徒具虚名,没有尽他为臣的本分,这具臣。咱们看范公的行持,觉得今日反思起来没有尽到全力、尽到本分,当天晚上自责睡不著觉,等天一亮赶忙去为民服务,心里才结壮。从忠臣的行持,咱们看到这六邪的行为,是真的会羞愧得问心有愧。

  「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为皆曰可,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以快主之耳目,偷合苟容,与主为乐,不管这今后害,如此者谀臣也」。第二种谈到,领导者、君主所讲的全部,他都赞同说,讲得太好了,君主所做的全部行为他都说十分可以,那等於都是奉承、阿谀奉承。这个状况,假设他心里都是这种谄曲之心,那是心现已偏颇了,行为当然是不稳当。而也有集体,比如就像咱们宏扬文明的单位,对於领导、对於讲学的教师特别的恭顺,恭顺是对的,但恭顺也不可以到过分、太偏了。由于《大学》傍边有说,「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恭顺到我的领导、还有教师,讲的话全部都是对的,那这样的心情或许就有过了。所以圣教告知咱们「依法不依人」,要依经典,假设整个集体的气氛便是谁说了就对,这是不稳当的。

  一个领导者,底下的人假设对你所说的话,都说只需你说的都对,这个时分要很镇定,这个习尚是不对的;应该是依经典,不能依人。而领导者假设遇到这个状况还得意洋洋,那或许就毁了这个集体。由于他会愈来愈自视甚高,惟我独尊,那行为或许就愈偏愈大了。咱们虽有心宏扬中华文明,但这仅仅发愿,咱们的德行、才智、才能,都需求随著时刻来堆集。所以咱们自身要不时感触还很缺乏,很缺乏在决议计划的时分当然要群策群力,咱们不时期勉自己但求无过。那决议计划的时分当然要稳重,当然要饱览众长,咱们好的定见要采纳。所以上位者要镇定,自己有德行的缺乏、才智的缺乏,要构成咱们敢於发表定见,敢於讲真话的习尚。那下位者也不能变成一种情感,变成一个如同偶像崇拜,下位者这个心态也不稳当。咱们可以尊重领导者他的一种忘我的心,但不能由于爱崇到觉得他无所不能,那是决议不稳当的。

  比如以我自身来讲,我是一个公务员家庭出来的孩子,公务员日子也比较简单规则,也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大风大浪。我自己大学毕业之后,也从事校园教育作业,也相对单纯,所以人事的历炼、办理的经历,都是适当缺乏。这几年也刚好有机缘处理这些办理的作业,而有同仁他们就会觉得如同我什么都知道。这是我过后才了解,这也代表自己才智调查力不可,当部属许多作业都没反响过来,自己就要自动去了解,怎样会没事?许多人说那不是要达观吗?达观不能跟客观抵触。什么叫客观?咱们都刚学,又不是学了立刻变圣人,已然是刚学大部分的人习气都还在,怎样或许会没有人作业况?假设都没反响状况那叫粉饰太平。所以底下没反响状况的时分,领导者应该自动去了解,「兼听则明」,广泛的了解状况。所以这都是我经历才智缺乏,许多作业发现都是现已比较严峻的时分。这个时分我自身就觉得对不住群众,由于咱们是为群众服务作业,作业做欠好有愧於群众的信赖。

  再来,也对不住这些同仁,由于他在作业傍边是来积功累德的,是来历事炼心提高他自己的慧命。而咱们的经历才智缺乏,都不能当令的引导他,当令的护念他,反而让他心性蜕化,或许在人事傍边产生许多的负面心情,那这些咱们领导者都要负责任的。所以「稳重为保家之本」,对待任何人要稳重护念,对待每件事都要充沛客观了解状况才好。所以已然客观的了解,咱们为人领导才智、德能、经历都还缺乏,履历不可,这个时分要构成咱们万众一心、如切如磋的一个气氛。而底下的同仁他们就有说到,觉得领导讲的我通通都恭顺的去恪守,这样逐渐的可以从中了解到,领导者他的苦心在哪里,他的用心在哪里,我就学到了。我跟他说,你这个心态很好,可是不要偏到都不提定见,由于或许你考虑到的,是领导者没考虑到的。所以恪守、信赖跟劝谏是不抵触的,否则这礼都有偏废。劝谏不影响自己对领导者的恭顺跟信赖,每个人都在学他又不是万德全能,怎样或许会没有考虑不周的当地?所以部属要尽劝谏之责。

  领导者听到部属提不同定见,他十分的欣喜,为什么?刚好他提的是咱们疏忽的,咱们要感他的恩,这样咱们才没有误到群众的作业。您看太宗皇帝在臣子给他提对的时分,欢欣,立刻赏锦布二百疋,那是对他的鼓动,还有对他的感恩。假设部属提得对,自己看的视点也没有错,那这么一碰击,领导跟部属看作业深度、广度,不就在这讨论傍边都增加了吗?所以部属提都是功德。再来,假设部属提错了?那领导不就看到他思惟有哪些偏颇之处,正好可以引导他、协助他、提高他吗?部属什么话都不讲,你也不知道他的思惟状况,那你怎样去辅导他?所以构成部属可以自动反响定见,这是对集体十分好的。

  这儿讲所言皆曰善、皆曰可,纵使是信赖领导,也不可以偏到这个状况来,仍是有觉得不当的,要自动提主张。而这儿所提的,它其实是谄曲凑趣,隐而求主之所好而进之,隐便是私底下,又探问君主的喜爱,然后进之便是投其所好,获得君主的高兴、信赖。又以快主之耳目,快便是带著领导去吃喝玩乐,享用这些纵欲的高兴,来满意君王的耳目,都是这些耳目的影响愿望。接著还偷合苟容,这就投机苟合,随声赞同,与主为乐,整个便是带著君主饮酒作乐,这样的行为。不管这今后害,都没有顾及到君王纵欲之后,不睬朝政,全国会大乱,他只看眼前,自己能不能谋到他的利益罢了。如此者谀臣也,阿谀之臣。

  「三曰,中实险詖,外表小谨,巧舌令色,又心疾贤,所欲进则明其美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匿其美,使主赏罚不当,号令不可,如此者奸臣也」。奸臣主要是第一个心里险诈,心里实在是很险詖、狡猾,可是外在的行为如同又十分稳重。所以看人得要比较镇定去看,所谓日久见人心,看人不能外表,或许触摸二、三天就下断语,假设没有确认的时分不可以随意推荐这个人。您看在《中庸》傍边,对看人有一段话讲得十分精辟,说到在一个为人臣者不能获得上位者的认同,他就不能很好的服务公民。可是得到上位者的认同,可是不能得到同仁的信赖,不能得到同仁的认同。这一句话是「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信乎朋友便是同仁不能认同他,那不获乎上,为什么?他跟上位者能处得好,跟同仁不能联合,他的心性上有问题。他假设是真挚,那怎样会跟同仁不能联合?所以就看得更深化。

  信乎朋友有道,跟同仁的确共处得不错,「不顺乎亲」,成果对爸爸妈妈不依从、不贡献,那跟朋友处得好这也是个表相,你看愈看愈深化。咱们看到许多人,朋友都觉得这个人很好、很大方,可是对爸爸妈妈却十分无礼,为什么他能跟朋友、跟群众处得好?那仍是利动身的。他为了他的作业,对人都可以恭恭顺敬,投其所好,可是面临自己爸爸妈妈这马脚就露出来。「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咱们都说他是孝子,可是他的心里,其实不是对爸爸妈妈真挚,是怕人家说他不孝,做外表做得很好,人家误认为他是孝子,心里还怨爸爸妈妈,这个叫腹诽。人间人看不清楚,六合鬼神分明了了。

  所以有个读书人,有个机缘文昌帝君跟他说到,他们那个当地谁考上了。读书人很讶异:这个人很平凡。帝君说了,他从曾祖辈就积德行善,到他这一辈要兴旺。读书人又说,那咱们那单位有两个受社会群众推重的人,他们怎样都没考上?他们的学识文采都这么好,其间有一个人家都说他是孝子。后来帝君讲,他的心里是怨爸爸妈妈,这叫腹诽,福报都折掉。别的一个是辩才很好,可是说话严苛伤害人,造的口业现已堆集了二千四百七十多条,假设再持续满三千,他的后代子孙通通要沦为乞丐的命了。真的,修身得从心肠下手,从起心动念下手。刚刚《中庸》这一段,要从真挚心去孝爸爸妈妈,而「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也不可,他很真挚孝顺爸爸妈妈,可是他对错不清楚,最终做错事,那最悲伤的仍是他爸爸妈妈。所以《了凡四训》里边讲到的,善有真善、有假善、有是善、有非善、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这些都需求深化学习,就能判别善恶对错。由于有个比如,有个孝子母亲患病没有医药费,他跑去掠夺,最终的结局当然是十分可悲的。

  这儿说到在心性上险诈,反而外在行为很稳重,并且他巧舌令色,其实巧舌的话,都是把话说得很好听。判别一个人,应该看他所言所行,都不离品德善良;令色便是表情都装得很好,心里妒忌心很强,妒忌贤人。而对於所要推荐的人,都是只讲他的好,隐秘他的恶;对所要排挤、免除的人,都是张扬他的过,躲藏他的长处、美善。这样人主就判别偏颇掉,所以使主赏罚就不当,号令就不可,这些政令就不能很好的推广。由于他这说话都偏颇,反响上来的状况就不精确,最终这个人物也会差错,这样是奸臣也。

  第四「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内离骨血之亲,外妒乱朝廷,如此者谗臣也」。他这个智便是小聪明,可以掩盖他的差错,他的辩才可以游说咱们认同他。而对内,由于他太会说话,太会掩过饰非,构成君王家里这些贵族,都产生骨血违背的状况。由于他或许太会说话,两舌挑拨对错,就构成这个现象。而对外,由于他会妒嫉贤才,就排挤这些贤德之人,整个朝廷就会紊乱,这叫谗臣也。

  「五曰,擅权擅势,认为轻重,私门成党,以富其家,擅矫主命,以自高贵,如此者贼臣也」。这些行为就贼害整个国家,他嚣张擅权、操纵国务,让自己的位置、权势可以权衡整个朝政,都在他的操控之下,等於是一手遮天这种状况,那这样对错轻重就被他歪曲,如同变他说了算。营私舞弊、搜刮民财让自己的宗族赋有、赋有,假藉君主的指令,来使自己愈来愈高贵,这是贼臣。那这君王用这样的臣子,他必定是偏信则暗才会这样。

  「六曰,谄主以邪,坠主於不义,朋党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无别,对错无闻,使主恶布於境内,闻於街坊,如此者亡国之臣也」。一开始讲到,用凶恶的说法来奉承君王,然后陷君主於不义。其实遭到君主、领导者的重用,应该是要报知遇之恩,成果反而做出来的行为让集体、让国家紊乱,这真是大过,陷主於不义。并且又营私舞弊,这些朋党都相互配合,让君主没有办法看清作业,都是受蒙敝。构成许多作业对错分辩不出来,对错不当,君主的恶名传遍整个国家的表里,这样的行为是亡国之臣。这儿是讲到了整个六邪的状况。接著讲到,「贤臣处六正之道,不可六邪之术」,贤德的臣子都是依照这六正的道理来立身处世,绝不做出六邪的这些行为、这些办法。由于遵循六正,可以「上安而下治」,君主很安心、很定心,老百姓也办理得很好。「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他在世的时分得到公民的必定美名,逝世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怀念他,这也等於是留名於人间,这样才是为人臣的道理,为人臣的一个正路。这是咱们提的六正跟六邪。

  咱们这个部分,「臣术」傍边的「尽忠」,而尽忠在心情上,咱们要懂得恪守,懂得维护、服务好公民,服务好别人,要常常懂得联合整个同仁,这些都是尽忠详细的体现。而这忠心是不时能坚持,记忆犹新。咱们看第六十五句,就把忠臣这一分神披露得十分清楚,咱们看第六十五句,在第二册二百一十四页。咱们一起来读一下:

  【子曰。正人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有德的正人他事奉他的君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而这个进退从他执政为官,「进」就执政廷的时分能不遗余力辅佐君王。「退思补过」,他回到家退朝了还在琢磨,还在极力去策划国家的一些重要的作业。或许皇上、君王有哪些不当的当地,他想著如何来善巧的奉劝,这个都退思补过。进退也有延伸到,比如执政廷为官是进,是「尽忠」;被贬官了,脱离朝廷退思补过。咱们看范公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以进退也有或许是执政,或许在当地为官,不在君王身边,也是想著退思补过。没在身边,仍是发现君王有差错的,也要劝谏上奏,奏书。补过傍边也有自身在事奉君王进程中,在进退是不是有不稳当的当地,自己也尽心的来检讨。有或许咱们尽管劝谏领导道理都讲得很正确,可是在心情上口气太激烈、太强势,乃至自己有发怒,那上位者他感触到的是心情,他就不简单接受咱们的话。所以这也要十分镇定的来观照自己的心态,这也是补过的部分。

  再延伸开来,乃至於是像姜太公当时分商朝末年,纣王不能接受大臣的劝谏,这服务国家的机遇就不老练,所以太公在渭水垂钓,其实也是等候机遇,等候明主,这些圣贤人机遇不老练他也不攀求。这儿咱们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也便是念念都想著如何为国家、为国君著想。『将顺其美』,对於君王的长处、正确的思维观念给予促进,给予发扬;『匡救其恶』,对於他的缺陷、过错要赶忙帮他匡正。而这一分神不时都体现在与君王的共处,君王感觉到了,也会十分感恩这样的臣子。咱们看太宗皇帝屡次在面临群众群臣的时分,都会说到,他贞观之治的功业,他感谢魏大人的协助,您看那种君臣之间的相知相惜。所以上下能相亲,最重要的就君臣是同心协力在为国为民,同心了可以相亲相爱。

  而这一段在《孝经》里边,是引《诗经》的话做结束,「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心里不时不改这分真挚、这分忠实,哪怕离君王很远,这个心都没有一点点的改动。所以孝子怀念爸爸妈妈如此,忠臣辅佐君王亦如此,所谓「移孝作忠」,这是尽忠的居心。而假设是在当地为爸爸妈妈官,那尽忠便是体现在不遗余力维护老百姓,把政治办妥。维护老百姓更重要的,便是要把他教育好,老百姓有品德,他的家庭幸福,社会就安靖。所认为爸爸妈妈官者,要把教化公民摆在第一位。咱们看清朝陈弘谋先生他走过十几个省,都留下好名声,其间他在江西为官的时分注重教化。后来他逝世过了一百多年,又去了别的一个官员,这个官员十分震慑,陈弘谋先生一百多年前,给老百姓的教育,在一百多年之后,还深深影响著当地的公民。所以《礼记.学记》讲的,「建国君民,教育为先」。

  在隋朝时分,有一个官员叫梁彦光,他到相州为刺史,那个当地的人心比较险峻、比较严苛。当咱们为官者、为上位者,看到底下的人是这个状况,咱们不只不能责备,反而还十分怜惜,由于人之初,性本善,他们现在竟然偏颇成这个姿态,这样的人生是十分可悲的,不只不能责备,反而要进一步维护、协助下面的人。所以梁彦光看到这个状况,赶忙请到许多有学识的大儒建立校园,来教化老百姓,非圣贤之书不在当地撒播,这维护老百姓的思维观念。通过一段时刻,整个习俗就转变成注重礼义廉耻,注重品德,所以公民是可以教得好的。其间有一个老百姓叫焦通,他不孝爸爸妈妈,他的堂兄弟就举发他,说他不孝请官府治罪。成果梁大人没有立刻治他的罪,由于不教而杀谓之虐,还没有教育他就处分他,这就变成苛虐了。

  把他带到孔子庙,孔子庙傍边有韩伯俞孝行的一幅图像,是他的母亲打他,由于打得不痛,伯俞就痛哭。从小到大,母亲处分他历来没有流过泪,可是这一次竟然痛哭,母亲也很惊讶:你历来不哭,怎样今日这么悲伤流泪?伯愈告知母亲,曾经打都感觉到很痛,今日感觉不到痛,代表母亲力气小了,身体弱了。所以儿子想到母亲年迈,膂力比较衰,一想到这儿就伤心,不知道还有多少年月,可以尽心赡养老母亲。梁大人用这一幅画,把这个故事给焦通娓娓道来,讲的进程,焦通也悔过、也检讨,最终改过自新也成为当地的善人。所以爱民,进一步教化公民,让这个当地的老百姓,人心都得到圣贤的教育,这个影响的,或许是这一当地好几代的人。

  咱们接著看第六十六句,进入别的一个单元,是为人臣要尽到「劝谏」的本分,这六十六句咱们稍有调整,是在第九册的一千二百一十二页。在《群书治要》傍边有说到,「为君难,为臣不易」,这为人臣子也是不简单的,比如说劝谏这也要适当的才智、适当的勇气。臣子之难在哪里?咱们先看,这一千二百一十二页的中心部分,有说到「人臣之患」,人臣的祸殃,他的忧患,「常立於两罪之间」,臣子他的罪常常都是在这两罪傍边。哪两罪?接著说了,「在职而不尽忠直之道,罪也」。他在位却没有尽心恪守忠直之道,没有不遗余力,该讲的、劝谏的时分又没有劝,这样是罪过,这等於是持禄,这是罪过。

  接著,「尽忠直之道焉,则必矫上拂下,罪也」。而他尽了忠直的为臣之道,那必然会,矫上便是要纠正君上,好的君主能接受;君主涵养不可,或许就见怪於他,或许就把他贬官。而拂下,你都是大公忘我,很或许这些既得利益者就会跟你敌对,就会找你费事。特别这个大臣,他底下许多各部会的官员,你十分正派,底下要谋私益,你就把他私益给挡住,这个时分或许他们就会借题发挥来栽赃诬蔑。而当下都须稳重一言一行,才不至於遭到这些诬害,所以稳重也很重要。罪也,由于尽忠直之道必然会招来君王,乃至於是同僚之间的非难、责怪,但这个也有必要接受。所以孔子《论语》一开始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在五伦联系傍边,为爸爸妈妈好,为孩子好,为另一半好,为君王好,为朋友爱,有时分对方不能了解反而误解、责备你,这个时分也能容纳。

  「有罪之罪,邪臣由之」,由于没尽本分、没有守忠直之道,那当然这是罪过,这是邪臣自己招感来的罪恶,他不明做人的本分。「无罪之罪,忠臣致之」,由于尽忠直之道,反而招来罪责、非难,这自身是无罪的,不仅仅无罪,是值得推重的忠心,但仍是招感来这些罪责,那忠臣仍是得要接受。特别咱们在这个年代,真实大公忘我去干事,也很难不得罪人。这个时分也不能由于怕情面,而耽误了群众公家的作业。咱们的心里对任何人不产生敌对,不产生抵触,可是决议不以情面做公家的作业。纵使招来这些非难,咱们用真挚、慈善逐渐把它这个缘化掉,这个不忧虑,日久见人心。所以这一段说到人臣的罪过,是不尽忠直之道就有罪。人臣不是一心一意干事便是尽到忠,是一切的本分都要能做好才是尽忠。比如咱们今日一天作业十几个小时,从早忙到晚,自己的心里也觉得对集体、对领导很忠实。但咱们身为一个部分的负责人,培育人才也是咱们的本分,假设忙到最终,都在事相傍边忙,疏忽了培育集体的人才,这个尽忠也不满意。

  并且一个领导者应该是多培育部属,多镇定规划整个未来的作业,多授权作业给部属让他生长。咱们什么事都自己揽,自己忙得要死,部属没得做,他也会不知所措,他不知道干什么,逐渐的觉得你忽视他,不尊重他,反而底下的人产生怨了,所以这些事理也都要懂事。否则自己做得身心都很疲累,反而部属不认同,领导不认同,这就犯了《弟子规》讲的,「但力行,不学文」,便是凭著自己的意思拼命干、拼命干,「任己见,昧理真」。所以当咱们在集体、在家庭傍边不遗余力支付,最终感来仍是许多的不认同,这个时分还得从经典傍边,去找到问题的症结。

  接下来这一段文,也是更详细点出来,没有尽忠直之道的状况。咱们看到下面讲的「人臣有三罪」,为人臣有三个罪过,「一曰导,二曰阿失,三曰尸宠。以非先上,谓之导;从上之非,谓之阿;见非不言,谓之尸。导臣诛,阿臣刑,尸臣绌」。人臣的三个罪过,第一个,是用差错的思维引导君王为非;第二个状况,是对君王的过错没有纠正,反而还赞同,阿谀奉承他,错了还说对;第三尸宠,由于贪恋君王的宠爱,有过错也不敢直言,怕失去了这个宠爱。接著讲以非先上,谓之导,这个非就差错的思维来误导君王。从上之非,上位者错了还赞同他,君王就更不知错在哪,就一错再错。见非不言,谓之尸,看到差错反而沉默不语,尸是持禄,没有尽劝谏之责。

  导臣诛,把君王的思维观念引导差错,这对国家的损害太大了,这样的臣应该诛杀;阿臣刑,这些阿谀奉承的臣子应该要降罪、要处分;尸臣绌,持禄不尽本分的这要免除,不能让他当官。这一段文,让咱们了解到,亲有过要谏使更,这是本分。《孝经》傍边讲的,「皇帝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全国;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所以劝谏重要,而劝谏还有才智的不同,还有机遇点的不同。咱们接著来看「劝谏」傍边,还有三个不同的办法,就在同一页咱们看倒数第四行,「忠有三术」。这一段咱们一起来念一下: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尽忠心来「劝谏」,有三种办法、三种状况,第一种是防备,就作业还没有构成,就懂得阻止了,把这个作业就化解掉了;『二曰救』,便是作业刚产生赶忙弥补;『三曰戒』,这「戒」就现已构成差错了,再就这件事来引认为戒提示君王。『先其未然,谓之防』,防备於未然,这叫「防」;『发而进谏』,产生了赶忙劝谏,这是「救」;『行而责之』,现已构成、构成,以这个作业来批判、提示,这是「戒」。防它是上策,『救次之』是中策,『戒』下策,这个作业往往产生之后,咱们才来提示,就比较晚了,所以俗语常讲说不要常常放马后炮。那当然要能到达不时都能防,见微知著,洞悉机先,防微杜渐,这个要有适当的才智跟履历。常常读前史,长见识,咱们在深化这些前史故事,都感觉如同现在产生的事,其实几千年前史里边都有,都可以引认为学习。

  比如咱们看这个怎样样防备?在一千一百五十六页,也是在第九册就有一个案例。这个案例许多经文上面都有,咱们也比较了解这个故事。咱们看第六行讲到的,这就防微杜渐的实例,「淳于髡至邻家」,淳于髡先生刚好到街坊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旁」,看到街坊家的灶,它烟囱的烟管太直了,没有曲折,并且这些薪材、薪火又只放在周围罢了。他看到这种状况,「曰此且有火灾」,这样很或许会产生火灾。由于那个烟囱直,火势烧得大,有时分火星会喷出去,一喷出去,柴火又在周围就很简单燃起来。做曲折了之后,星火一曲折就撞,撞了之后它就没喷出去。传闻曲折还有一个优点,下雨的时分不会淋到里边去,所以古人在建这些建筑物都有他的道理。所以他这么一判别,「即教使更为曲突,而徙远其薪」,赶忙劝他烟囱要做曲折,这些柴火要搬远一点,就不会构成火灾。

  「灶家不听」,他街坊不听他说的,「后灾火果及积薪」,公然火苗真的喷到了柴火上就烧起来了,「而燔其屋」,构成火灾了。「邻里并救击」,这邻里乡党都出来救火,「及灭止而亨羊具酒,以劳谢救火者。曲突远薪,固不愿呼淳于髡饮饭」。火熄灭今后,主人就很感谢这些救火的人,赶忙办酒席、上好菜犒劳他们;反而劝他曲突远薪的淳于髡,他都不叫他来吃。这个心态很有意思,分明人家都正告了,都讲对了,现在产生了,你不只不感谢他,连叫他都不叫他来吃。所以人有时分什么很害自己?便是这个体面,人家讲对了:我多没体面,反而都有或许不睬人家。比如在集体里边,人家搭档事前现已正告你,就真的产生了,你不只不感谢人家的提示,看到他还避著他。所以修身不放下这个体面,必定得不到身边人的护念、劝说,铁定才智很难增加。

  所以就有比较有才智的人调查到,「智者讥之云」,有智的人就讥讽他,当然讥讽也是为他好,提示他。「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惠」,人家教你曲突远薪,如同看起来没有直接对你有什么恩。而焦头烂额去救火弄得灰头土脸的,「反为上客」,你把他当作上宾。这样的对待,「盖伤其贱本而贵末」,这他就感叹到,都是人疏忽了干事的本在哪里,本应该是防备,而不是过后在那救,在那救其实也烧了不少东西了。垂青问题呈现今后的处理,反而觉得这些人特别有劳绩,这个对事的见地就很浅,看的都是眼前之利罢了,所以也是感叹人现在本末分不清。「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便是说到,不仅仅曲突徙薪可以除火灾,把这个道理延伸到方方面面,到治国、到看病都是这样的。

  「而人病国乱,亦皆如斯,是故良医医其未发,而明君绝其本谋,后世多损於杜塞未萌,而勤於进犯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这儿说到,良医应该是医未病,病还没有构成他就把它给治好了,给防备了。而真实圣明的君主,应该是从根本上根绝骚动;骚动构成好长一段时刻,人心都还没有偏颇,你就把他教育好,哪有后边的骚动!所今后世反而疏忽了防微杜渐的重要,都觉得祸殃构成,带兵去平乱,那个将军劳绩最大。反而那些事前就现已提出来防微杜渐的,这些有才智的臣子通通没有被奖励,所以叫谋臣稀赏,斗士常荣。「犹彼人殆失事之重轻」,人现在看待作业,它的本末轻重都看不清楚。「察淳于髡之预言,可以无不通」,从这个比如傍边,咱们调查这个人间各行各业、种种事相,都能了解到要防微杜渐,才是处理作业更好的一个见地跟办法。「此见微之类也」,这是可以见微、防微杜渐一个很好的比如。

  这儿刚刚也讲到,「良医医其未发」,在战国年代也有这样实践的比如,说到有一个很有名的医师叫扁鹊。当时分魏文侯讨教扁鹊,你们家三个兄弟都是医师,谁的医术比较高?扁鹊当时分现已是享有盛名。可是他说他们三兄弟,他的大哥的医术最高,为什么?他大哥在病还没有构成的时分,就把它医除了、医好了,所以他的名望不出病家的门。他的二哥在这病才构成一点徵兆,他就赶忙把它治好了,所以他的名望不出邻里。而他自己治的都是病比较严峻的,有时分还要开刀、要开药,药带三分毒,其实那个时分再处理,都现已算是比较晚、比较后了。由于都是病得很严峻,然后我医治有改进,特别显着,所以我的名望在许多诸侯国傍边都知道。从扁鹊这一段话,咱们可以感觉得到,其实最高的办法,应该是懂得防微杜渐。一个臣子他的劝谏,都能在作业没有产生之前,没有严峻之前,就可以给领导者很好的奉劝导正过来,这都是防患於未然,这对集体、国家的好处就适当适当的大。咱们期许自己能做这样的臣子,也需求不断的,在自己的才智、在自己的履历傍边来堆集。好,那今日就跟咱们先交流到这儿。

 材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共享  蔡礼旭教师主讲  (第二十八集)  2011/9/15  马来西亚中华文明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28